
什寒村的茅草亭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什寒田野风光 崔纪平 摄
琼中什寒的夜晚,十分宁静。清茶一杯,三五老友,品茗相谈,不知不觉夜已深。到了这里,慢慢品味,会喜欢她的。
海南琼中境内多山,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岭就有17座。什寒村,就是山岭之上,群山环绕的一个小盆地,其中一座山被开了一道口子,拉进了一条山路,这条山路蜿蜒而下,就是什寒通向外界的公路。
什寒海拔700米左右,不仅是琼中海拔最高的村庄,更有可能也是海南海拔最高的山村,神秘而宁静。11月初,我们来到这里时,恰好田里水稻成熟了,又赶上了满眼的黄,饱了眼福。宿什寒,一夜好觉。
红色印记
与美丽山村什寒的邂逅,缘于笔者随一队驴友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追寻红色足迹。
《琼中县志》载,黎族首领王国兴1943年8月发动了白沙起义,反抗国民党的欺压,起义队伍遭到镇压后,他退守什寒山和鹦哥岭,主动派人出山去寻找共产党,得到了冯白驹的支持和鼓励。后来毛泽东主席评价他,“中国少数民族自发起义,主动寻找共产党,消灭国民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只有王国兴一人。”
王国兴的纪念亭和墓地以及白沙起义纪念碑,都在海榆中线旁边,距他的老家琼中红毛镇番响村不远。
让人感叹的是,他的老家院落没有大门,路人可自由出入,没有一处标志标明这里是他的老家。
沿着海榆中线往南过了番响村路口没几公里,可以看到一个向右拐进的路口,这里就是通往什寒村的山路,有9公里长。在这条窄小的山路上,掠过金色的稻田,可以看到王国兴的生死兄弟王振武的家———牙寒村。
那一晚,王国兴被国民党关押,性命危在旦夕,王振武连夜挑选20多名青年组成敢死队,摸进敌营救出王国兴等被押人员。王振武后来当过白沙县县长和自治州副州长等职,1970年病逝。
番响,牙寒,什寒。它们都因为白沙起义留下了红色的印记。
海拔最高?
山路弯弯,车可以直接抵达什寒,人在山中,想深吸氧,我们索性步行6公里上什寒。翻过头尖岭,什寒就映入眼帘了。“这里是海南海拔最高的村庄。”迎面碰到琼中县旅游局局长邓开扬,这是他开口第一句话。
邓开扬说什寒村海拔有700多米,将近800米,但我们自测什寒村的海拔在666-700米之间。五指山畅好乡什哈村的海拔我们测得是626米。据查资料,五指山水满乡水满村的海拔也有700多米,什寒和水满村谁更高,这可能需要专业人员去测量,不过,什寒村即使不是最高海拔,起码也是海南最高村庄之一了。
什寒,什是田的意思,寒,即寒冷的意思,到了什寒,恐怕也就到了海南最冷的村庄了吧。1995年版的《琼中县志》载,琼中以西部红毛镇的温度最低,极端最低气温为“-0.6℃”。
此番上山,同行有一位北京人,听说山上会冷,竟带了件薄羽绒衣上山,被我们一路“耻笑”,不曾想夜宿什寒,恰逢下雨,及至入夜,还真的凉,他的羽绒衣还真穿上了。
因为气温低,什寒村民种的橡胶,14年了才只有拳头粗,蔫蔫的,生不出胶水。长不大的橡胶,也算是什寒一“景”了。此处,翠竹却可以旺盛长生。
农家客栈
什寒村委会辖四个小山村,其中三个是黎村,一个苗村。居住集中不分散,全村不过百户人家。村民会讲普通话、海南话、黎话和苗话。
山高林秀,海拔最高,民族特色,或许这是琼中县旅游局对什寒山青睐有加的原因。山路上时有小车掠过,让人生奇。进了村才知道,今年7月起,琼中县旅游局在什寒启动了原生态乡村游建设。
宁静的山村因为发展旅游多了时尚的气息。“这里以后WIFI要全部覆盖。”邓开扬兴致勃勃地带我们漫步什寒,顺便介绍乡村游的美丽规划。村里塘边建起了供游客休闲的茅草亭,还有几处为背包客建起的底层架空的茅草棚。驴友一见就欣喜不已,连忙搭起帐蓬来。
“我们只欢迎自驾游或背包客,对旅游团说NO。”邓开扬说,他们就是想建一个原生态的乡村游景点,这里游人不宜太多,否则喧哗,失去了小村的宁静和安详。“我们不拆一处民房,保持小村原样,不惊扰村民生活。”邓开扬说。
村民将自己家屋子多余的房间腾出来,作为“民宿”,供行走族或自驾游客人借宿用,由县旅游局统一管理,村民分享六成收益。旅游局给这些农家客栈起了个黎语名字,叫“奔格内”,意思是“来这里”。
旅游局还在村里建起了黎锦坊,县就业局来派来黎锦老师现场授艺,及至小村真的热闹起来,黎锦也将是一道少不了的风景了。
当晚在村民小组组长王国敏的新房吃“农家乐”,“莫笑农家腊酒浑”。菜是村民种的,鸡是村民养的。还有黎家的特色菜“鱼茶”,我品尝了一下,巨酸,有点吃不惯,但喜欢吃的人却觉得美味。
黎家人吃饭,不免喝上两杯,喝到高兴处,还要唱歌助兴。什寒村建有乡村大舞台,还请了人来教跳舞。当晚吃饭,王国敏还叫来了黎歌能手,他张口就能作词唱歌,一首接着一首,他唱得带劲,周围人也听得入迷。
黎苗风情
什寒村,还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的苗家人还喜欢戴头巾,着民族服装。苗村和黎村的区别,你可以在房前屋后看一看有没有一种高大如仙人掌的红色植物,苗家人称“山猪药”。苗家人喜欢这种植物,认为它能带来好运。
在村里穿行,发现这里人家都不闭户的,午后的什寒,十分闲适。几位阿婆坐在屋前的木凳上,戴着苗族的头布,穿着苗族服装,岁月的痕迹深深刻印在阿婆们的脸上。她们的双手,无言地诉说一生的沧桑和辛苦,她们的脸上却安详平静,我们忍不住上去跟她们合影。
什寒的夜晚,十分宁静。清茶一杯,三五老友,品茗相谈,不知不觉夜已深。到了这里,慢慢品味,会喜欢她的。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