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洋浦古盐田至今犹唱千年古韵
洋浦古盐田至今犹唱千年古韵
来源:     作者:陈曼莉    2012-12-10

洋浦千年古盐田

  琼北美景

  千年古盐田位于洋浦半岛西南处的盐田村,濒临新英湾,距今已有1200多年。现今保存了750多亩的盐田,7300多个石槽,晒盐泥地、盐泥池、盐卤水池各约八九十个,蓄海水池约六七十个。千年古盐田是我国最早的一个日晒制盐点,也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完美的日晒盐制盐方式的古盐场。

  数千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石盐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垄垄田周围,像一个个撒落的黑珍珠;弯弯曲曲的卵石道蜿蜒其间,像一条条项链。原始的古盐田,大大小小的圆盘式的石头,极具有一种原始美和形式美,很有观赏价值。

  相传1200多年前唐末年间,一群曾操“煮海为盐”的盐工从福建莆田南下渡过琼州海峡,千辛万苦踏上了当时海南岛西部的古儋耳郡。居身安定后,对旧业情有独钟的盐工们,又盘算着怎样起灶制盐。有一天,兄长谭正德领着几个兄弟来到海边,察看起灶地势时,无意中发现那片浅滩石头经过海水浸泡和烈日爆晒后,却留下一块块白花花的东西,顺手捡起用舌头舔了舔,有咸味--这就是盐。

  往日“煮海为盐”的盐工们为了制盐,在海边支起大锅,装入海水,大火煮至水干,方在锅底结成盐巴,而眼前的盐却是太阳晒出来的,这下可乐坏了他们。盐工们想了许多方法,又因地制宜凿石造盐槽。他们的盐田十分独特,将海边大片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在石头顶部除四周留出凸边外,把中间打磨平滑,做成石槽,以之盛放海水。平时在这些石槽中注入经海泥过滤后的海水(涨潮时海水就会自动漫入这些盐槽),借助海南的烈日爆晒,晒出高品质的食用盐。就这样,这些从福建莆田迁途到洋浦的盐工们一改往日“煮海为盐”的制盐方法,以石槽替代铁锅,借太阳之炎烈,开创日晒制盐的先河,并取名为“盐田村”定居下来。后村民改姓为“谭”。

  此后,他们又在实践中用经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卤水,再晒盐,产量大增。“洋浦盐田,朝水夕钱”,这是当地流传了千年的古话,意指洋浦古盐田,早上在盐槽上倒入卤水,下午即可收盐换钱。由于这种方式开创了高产量的“日晒制盐”的先河,清朝乾隆皇帝曾御书“正德”赐给这些盐田人,后来人们也称这里为“千年古盐田”。

  盐田的制盐工序古老、独特,生产出的盐巴白如雪,细如棉,咸味适中纯正,不带苦味,具有纯天然、无杂质、颗粒小、可直接食用等特点。老盐巴可清热退火,消毒散淤,是馈赠亲朋的佳品。   (本版文字均由本报记者 张毅 采写 本版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