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口街景勾勒时代变迁
海口街景勾勒时代变迁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3-12-30

1980年代,修建中的琼州大道府城段。(资料图片)

  2007年1月7日,琼州大道整治工程主车道竣工,恢复双向通车。   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琼州大道路边广告上的孔子和《论语》经典语。 古 月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海口市琼州大道并不难找,它位于海口市琼山区的繁华路段,时光荏苒,这条路已经看不出当年简陋的面貌,处处充满着现代化的商业气息。

  久居此地的人们似乎也很少会去回想,这片土地原本荒凉的模样。可记忆的匣子一经启封,那份感恩与悸动又卷土重来。

  华灯初上,海口琼州大道却没有因为夜幕降临而变得冷清。来来往往的车辆在道路两旁绚丽霓虹的映衬下,像是汇成了一条游动的火龙。

  “这几十年来,海口市的各大街道犹如经历了一次大变脸,琼州大道尤其如此。离家多年的游子要再度回到这里,怕是寻不着回家的路了。”年逾古稀的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不禁感慨。

  王俞春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用他的话说,生在海口,长在海口,也老在海口的自己,这一辈子都与海口相伴,无意间也成为了海口随着时代变迁而飞速发展的见证者。

  从没有路到有了“大道”

  “光看这条路,就能感受到改革开放为海南带来的是怎样的大好契机。”王俞春说,道路的发展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口乃至海南的飞速发展,大家有目共睹。

  在王俞春年幼时,现在的琼州大道所在地并没有道路,四面都是空旷的土地,偶尔出现的一两片田地也显得没有精神。那时,他最喜欢的徒步路径,就是攀上曾为琼州府所在地的府城的旧城墙,沿着墙顶穿越府城。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将南渡江东西两面连通,日军建起了一座铁桥,又为了能从府城快速到达铁桥,日军开始在这片区域开挖道路。“那时才算是有了路,但还没有大道一说。”王俞春回忆,又过了许多年,直到当时的琼山县随着海南建省而设市时,才将该区域的道路进行贯通,并命名为“琼州大道”。

  所谓大道,不过是一条土路,暑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道路两旁没有人家居住,更没有商铺客栈,格外冷清。偶尔热闹时,人、马车、牛车和汽车都往路中央走,谁也不让谁。王俞春说,后来,柏油马路建成通行,道路又再次扩建,车辆才渐渐多了起来。

  渐渐地,琼州大道已经成了海口市的主干道之一,道路两旁开始商厦林立、行人如织,到了夜晚更是灯火辉煌,放眼望去,一片欣欣向荣!

  道路的变迁没有停滞

  琼州大道的巨大变迁只是海口街景变化的一个缩影。似乎每一天,海口的每条街道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

  黄正亮是2001年从广西来到海南当兵的。尽管在海南居住时间并不算长,但他同样惊喜于海口道路的不断变化。

  “我刚到海口时,发现海口的许多临街建筑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历史,空调机随意悬挂,甚至有的建筑外墙还停留在马赛克和瓷砖的装修水平。”黄正亮说,那时他和其他“新兵蛋子”一样,一有假期就跑出来“压马路”,在路边的汤粉店畅快淋漓地吃一碗后安粉,偶尔奢侈一回,无非就是到附近的服装批发小店去购置一两件廉价衬衫。

  2006年,海口市委市政府将街景改造作为城市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计划用3年时间对白龙路、龙昆路、和平大道等18条城市干道实施集中改造,琼州大道也在其中。很快,这些道路两旁的建筑被粉刷一新,个别高层建筑外墙颜色与周边建筑不协调的,甚至重新选用涂料进行装饰,看起来朴素大方,又洋溢着浓浓的热带滨海风情。

  “每一次回到海南,重走海口街道,总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过去常去的小店,也一间一间地消失了。”现已退伍离开海南的黄正亮每隔两三年还是会返琼访友,他直言,海口的街道一刻不停地发生变化,例如歌舞厅变成了"KTV",裁缝店变成了品牌店,老爸茶餐厅也变成了咖啡馆……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之中,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商业气息,很难寻见最初的模样。

  幸而,我们还有念想,还能从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中,再会记忆中的椰城。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