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亚5旬疍家人的西沙梦: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
三亚5旬疍家人的西沙梦: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
来源:     作者:陈曼莉    2014-01-31

  昔日住茅草房的疍家人梁符带,如今住上了小洋楼。图为梁符带的家。(三亚新网记者邓松摄)

  梁符带指着自己在三沙作业时的照片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况。(三亚新网记者邓松摄)

  梁符带前往西沙、南沙、中沙等海域捕捞时录制的影像资料。(三亚新网记者邓松摄)

  近日,由于海上气候不佳,打渔30多年的梁符带休息在家。他坐在偌大的客厅内,一遍遍地观看自己在西沙打渔时录制的影像,“那边的鱼又大又多又肥……”。看过一段后,他会端起一杯清茶,细细回味。梁符带说,30多年前,自己不曾想象能过上这么安逸的生活……

  一家9口曾住20平米瓦房 

  在过去,疍家人没有没有田地,以海为生,历史上被称作“海上吉普赛人”,居无定所。随着时代的变迁,疍家人陆续“登陆”。 “以前住的是茅草房,台风来了,房顶都吹没了。”今年51岁的疍家人梁符带回忆,19岁前,他们一家人居住在三亚水居巷的一间茅草房内,拥挤不堪。而这间茅草房,还是他爷爷上岸后盖的。梁符带7兄妹陆续出生后,那间茅草房再也挤不下这一家子。

  由于经济条件受限,买不起材料,梁符带的父亲只能四处收集建房材料。在材料收集的差不多时,就找来朋友帮忙盖。终于,在梁符带19岁那年,他家在南边海社区拥有了一间20多平米的瓦房。住房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一到台风天,瓦房还是会被洪水淹,坐在床沿上就能洗脚。“住的都没那么多要求,能吃饱穿好就不错了。”

  由于兄弟姊妹多,几兄妹的衣服都是由大哥大姐传下了的旧衣服,连拖鞋穿坏了都要补到不能补才扔。“虽然出海捕鱼,但还是要靠亲戚给点大米、地瓜才能吃饱。”梁符带说,那个年代,一年都难吃上一回肉。“那样的日子,放在现在根本难以想象。”

  为了生存初中没毕业便开始闯海 

  穷人的孩子早当。梁符带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很早便投入到社会参加劳动。 “大姐为了赚钱补贴家用,很小就出去打工了,没上过学。”梁符带说,7兄妹间感情很深。为了能让弟弟妹妹有学上,他初中没上完,就跟随长辈们出海打渔。 “那个时候,三亚近海还有很多鱼,只要肯干,吃饱饭没问题。”1980年代,梁符带在渔船上做水手,撒网、捕鱼、维修船只,只要是船上能用得着的,梁符带都去学去做。

  在22岁那年,梁符带成了家。成为一家之主的他,愈发的拼搏。

  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1990年,积攒了一定积蓄的梁符带和几个亲戚合作,在水产码头开设一间制冰厂。一开始效益很好,可最终因为利润分配问题,合作3年后一拍两散。

  工厂关闭后,他又回到了打工时代,跟随渔船出海打渔。

  “从1993年开始,我就一直跟着20米长的船出海,每年都去西沙。”梁符带回忆,小渔船在近海基本没了收入,大多数渔民都跟着稍大的船只去西沙。

  “西沙鱼很多,经常都能满载而归。”梁符带说,正是在那时,他心底希望自己也能有一艘大船。

  加入首个渔民专业合作社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06年,梁符带与人合作从国资委下属的公司租下了一艘140吨的渔船,开始为自己打工。

  “油价太高,船员的成本占了3分之一,还要交租金,压力很大。”梁符带计算着说,租船时,每年要保证收入100万元才能有些许赚头,如果不到100万,也就基本上只能维持船只运转。

  “好在后来加入了合作社,我们的日子才越来越好。”梁符带所说的合作社,是指2007年6月,在三亚市政府、市海洋与渔业局大力扶持下成立的第一个渔民专业合作社——三亚市榆丰渔民专业合作社,由19户渔民家庭组成。

  “给资金和政策扶持,在技术上也对我们进行指导。”梁符带坦言,合作社的成立,让加冰、加油、捕捞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得到系列化服务,生产经营成本大大降低。加之政府在每年还给渔船发放燃油补贴,他们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

  2008年,梁符带用在加入合作社后赚来的钱以及银行贷款,与另一名股东共同将租来的船买断。

  昔日“海上吉普赛人”如今住上洋楼 

  真正成为船老大后,梁符带更有干劲,钱也越赚越多。

  2010年,梁符带兄弟三人共同出资,将梁符带在南边海社区原来的瓦房拆掉,盖了一栋5层高的洋楼。梁符带三兄弟分别居住在三、四、五楼,一、二楼用于出租。即使不再打渔,梁符带也衣食无忧。

  “19户加入渔民合作社的家庭,现在每个都富了,家家都有楼房。”梁符带微笑着说,自己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完全得益于加入渔民专业合作,以及政府对渔民的扶持。

  造大船守护祖宗海 

  1月26日上午,梁符带坐在偌大的客厅内,一遍遍地观看自己在西沙打渔时录制的影像。电视机后的墙上,贴满了他闯南沙、中沙、西沙等海域捕捞作业的照片。谈及这些照片,梁符带感到骄傲、自豪,犹如一名战士荣获勋章一般。

  梁符带说,去三沙打渔,自豪感会油然而生。“我觉得我守护了祖宗海,可是现在的船还是太小。”

  梁符带告诉记者,目前的船由于吨位尚不够大,续航能力差,出海作业时遭遇台风天气,只能返航。

  据梁符带介绍,他已经向政府提出申请,准备建造800多吨的渔船,目前正在等待政府补贴资金。

  “有大船,以后就能在三沙待更久,捕更多的鱼。”梁符带说。

  (南海网三亚1月30日消息三亚新闻网记者邓松)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