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昌江霸王岭原始森林,高大参天的乔木让人震撼。
文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特约记者 高虹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海南岛森林变迁
远古的海南岛是一座“森林之岛”。
汉武开疆(公元前110年)前,海南岛大致为原始面貌,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公元前110年至明初,海南岛森林覆盖率缓慢下降,但仍保持85%以上;明清两朝,森林覆盖率降速加快,到清末已降至50%左右;从本世纪初到1987年,海南岛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1987年达到最低点———25.55%,其中天然林仅11.54%;建省后,海南终于扭转了森林覆盖率数千年一路下滑的颓势,到2013年底,全岛森林覆盖率已达61.9%,天然林覆盖率也上升至18.6%。
海南岛森林覆盖率变迁
90%以上
公元前110年前
85%以上
1368年
60%左右
1887年
49.9%
1933年
35%
1949年
25.55%
1987年
61.9%
2013年
制图石梁均
一说起海南岛,人们脑海中不由浮现起诸如“绿色之岛”、“生态之岛”等名称,这与海南如今高达61.9%的森林覆盖率有关。历史上海南大部分时间森林覆盖率其实更高,直到明朝中叶后才低于现有数值。这种数千年森林覆盖率下降的趋势,直到海南建省后才彻底扭转过来。
这一说法,在刚结束的海南省两会上得到了验证。省政协委员、省林业厅副厅长刘艳玲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琼西地区热带雨林恢复的建议》的提案,指出海南古为森林之岛,公元前111年森林覆盖率约为90%。
海南日报记者采访发现,海南森林变迁大致可分五个阶段:汉武开疆(公元前110年)之前,海南岛大致为原始面貌,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公元前110年到明初,海南岛森林覆盖率缓慢下降,但仍保持85%以上;明清两朝,海南岛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森林覆盖率降速加快,到清末已降至50%左右;近现代时期,即从本世纪初到1987年,海南岛森林遭受浩劫,覆盖率迅速下降,1987年成为海南岛森林覆盖率的最低点,为25.55%,其中天然林覆盖率仅11.54%;建省后,海南终于扭转了森林覆盖率数千年一路下滑的颓势,开始大幅增长,到2013年底,全岛森林覆盖率已达61.9%,天然林覆盖率也上升至18.6%。
远古:海南全岛密布森林
远古的海南岛,还未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时,其原始植被的面貌如何?
经过人类数千年活动,现在岛上剩下的原始森林已不多。但科学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依然可大致复原古时海南岛的森林面貌。
这主要是通过孢粉学、古气候学、地质学等的片段,勾画出海南岛原始植被的初略轮廓。
1988年,海南地质考察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年,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对霸王岭和猴猕岭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在白沙盆地中部的鹿母湾群中采获大量早白垩世(距今1.37亿-6500万年)的孢粉化石,共50属75种。
“以千百万年为计的宏大尺度可以由纳米级的小小孢粉来显示,这就是孢粉学科的魔力。”中科院地质所研究员周昆叔介绍说,花粉外壁有一层孢粉素,能耐酸、碱、高温和氧化,可形成化石,从而可对古植被、古气候进行分析判断。
白沙盆地的孢粉化石中,发现了早期被子植物花粉。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方发现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对研究我国被子植物起源意义重大。如今遍布全岛的被子植物森林,就是从那时起源的。
“今天海南植物绝大部分种属在新生代(从6500万年前至今)地层的孢粉里都可以找到。”中山大学地理学院教授司徒尚纪说。
1930年代以来,北到海口、文昌,南到乐东,西到儋州,东到陵水等地,相继发现各种巨木标本或树桩。
“都是高大乔木,生长在温热、多雨、低海拔的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中,与环境相一致。”司徒尚纪说,他本人就曾在海口市白水塘的沼泽淤泥中发现不少碗口粗的树杆。其中,在文昌木兰角的泥炭层中发现不少树干和树根,经C14鉴定为距今3.2万年左右,“在海南岛并入西汉版图的公元前110年以前,森林覆盖率约为90%。”
“全岛森林呈环状分布,从沿海到内陆布满森林或草原。”我省生态学专家颜家安博士描述当时的情景说,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低地或山地下部,生长着高大茂密、有多层结构的热带风雨林;在海拔400米至800米的山地上,分布着山地雨林;在更高的山地上,则生长着山顶矮林;在海湾、河口盐土上,分布着红树林;在东方、白沙、屯昌等地的丘陵地,还分布着热带针叶树纯林或针、阔混交林。
公元前110-1368年:
人类活动开始侵扰森林
每降1个百分点约需300年
从公元前110年到1368年,横跨两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和元朝。虽然时间长近1500年,但因中原王朝视海南岛为蛮荒之地,不重视开发,海南岛的森林因之躲过劫难,只减少了5%左右,每降1个百分点约需300年。
“汉初,海南岛开始改变森林之岛的原始面貌。”司徒尚纪说,汉军登岛时,看到当地居民手执武器“木弓弩、竹矢”,“山多塵猄”,还栽培有大量桑麻稻,“还有热带森林中常见的麻葛大量出现,说明当时的森林是何等丰茂。”
颜家安认为,汉唐间海南岛森林残损现象首先出现在沿海局部地区。早在西汉时代就形成了从北部到西部环岛农业文明的开发带,呈弧状。在这条开发带上原始森林肯定已不复旧观,汉代以后这里又是历代开发重点,人口相对稠密,故森林残损范围和程度比其他沿海地区大。
东南部沿海作物带则在唐代已经形成。唐天宝七年(748年),鉴真第5次东渡遇风浪漂至振州(今三亚)。他取道海南岛东侧返回大陆,绕岛大半圈,见识了益智、槟榔、荔枝、龙眼、甘蔗、菠萝蜜等热带“珍异口味”,还获悉这里“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和“养蚕八度,收稻再度”的热带耕作方法。
颜家安认为,鉴真所见情况说明当时岛东、岛南沿海不仅经济作物多,种桑养蚕和稻作农业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也意味着人类活动频繁,原来伸展到沿海的森林不复存在。
宋元年间,森林残损继续蔓延。一方面,随着汉区土地利用渐从沿海向内陆发展,森林残损也相应地从沿海向山区呈带状移动;另一方面,随着黎区烧垦农业的开发力度,中部山地耕地与森林错综交杂。
以东部沿海为例,森林砍伐后出现了大片草地。北宋赵汝适《诸蕃志》称岛东地区“牛羊被野……居多茅竹,瓦屋绝少”。
颜家安认为,东部原为一直伸展到海边的热带森林,这时却牛羊遍野、茅草丛生,是原始森林被破坏后自然演替的结果。
元代著名诗人王仕熙曾与一起谪琼的官员邱世杰登万州城楼,所见与赵汝适所记载的相同:“万州(今万宁)城下草连空,茅舍萧条雾雨中,旷野浮云如塞北,小舟横港近山东。”
在他笔下,万州城外荒草连天,好像到了荒凉的塞北一样。从诗中可以感觉到,元代万州沿海一带森林已所存不多,代之以稀树热带草原。
然而,宋元时期海南岛上的森林依然茂密,包括沿海丘陵地带。北宋苏轼贬谪到距海不远的昌化军(今儋州中和镇)时,所住的桄榔庵周围尽是广阔台地,“户外即山林”,“青山石岸东”。
司徒尚纪据此推断,昌化军在森林的边缘,城市以西和以北已经残存不多,以南和以东则保留了大量的森林。
200多年后,王仕熙仍称海南“地多高山大林,荒闲邃密,风气弗泄”。
明清两朝:森林残损加重
每降1个百分点约需20年
明清两朝朝廷日益重视对海南岛的开发,海南岛森林变迁因之进入重要时期。随着人口增加,活动加剧,土地开发全面深入,开发的手段和方式日益先进,森林大面积残损也随之到来。
从1368年明军传檄定海南到20世纪初的500多年间,海南岛森林覆盖率从85%一路下降到清末的约60%,每降1个百分点所需时间约为20年。
“这是海南岛全面深入土地开发的时期。”司徒尚纪说,明清时期森林变迁的因素、方式、规模和速度都比过去更加强化了。
华南农大倪根金教授认为,此时期对森林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农业垦殖、刀耕火种、木材输出、生活所需等方面。由于人们对森林的开发与利用加剧,导致岛上“良材无多”,以至于明代建琼州府学大成殿时,需要“遣工师逾海之北求巨木”。
统治阶级对森林资源的掠夺也较严重。海南岛动植物资源丰富,时人称“元崖(海南)产珍木……颇为中国(中原地区)推”,这也导致官方沉重的征索,包括楠板、花梨木、藤腊等,加速了森林的破坏。以至于清代百姓“恐致贻累,见花梨颇砍伐之,故老者渐少焉。”
颜家安认为,明清500多年对森林的残损,导致了严重后果。
清末光绪13年(1887年),胡适之父胡传奉命入琼考察海防驻军,见到澄迈、临高一带“一路所过皆荒坡”,“坡地平衍而多沙”,“高处皆未垦荒地,遍生小树,高一二尺寸许”。
《道光琼台府志》记载,“自儋(儋州)至崖(三亚),丰草与丛棘间生,顽石与深沙载道。刺竹参天,杂树蔽日,见天日处,浮沙没膝,白如银,跬走如炮烙,往来必须夜行”。
而且明清的森林残损已深入中部地区。胡传从儋州南丰走到五指山番阳,发现“其中并无平广之荒地,亦无大林,间有茂密之区,亦浅露山阿之外”,珍贵木材“每处不可多得,其出山易者采伐罄尽。今惟崇山峻谷中间有一二株、数株而已”。
1887年—1987年:
森林遭受最严重破坏
每下降1个百分点仅需不到2年
虽历经多年残损,但到19世纪末海南岛仍存可观的原始森林(到1933年仍有约169.2万公顷)。但此后天然林剧减,到1987年最低值时仅40.9万公顷,覆盖率11.54%。从清末到1987年间,每下降1个百分点仅需不到2年。
“森林强度采伐是海南岛近百年森林变迁的重要因素。”颜家安认为,这一时期可分为自由采伐期、日本掠夺期、国家采伐及集体、个人滥砍滥伐期。
1887年张之洞开通黎区“井字路”到1939年日寇入侵前,海南岛为森林自由砍伐期。由于清末战乱和民国政府腐败,井字路开通后,山禁大开,许多伐山客涌向海南。
51年间究竟采伐了多少木材现在已难查清,但据陈铭枢《海南岛志》所述,万宁龙滚河因运输便利,“良材大木已砍伐殆尽”,万泉河与南渡江下游也都因交通较便,所有树木砍伐无遗,“成一荒凉赤野”。
令人切齿的是,日寇占领海南岛的6年多时间,给森林带来了空前浩劫。
1939年海南岛沦陷后,日寇对海南岛森林进行了掠夺式采伐,仅林木经营公司就有10多家。其中,岛田合资会社、王子制纸会社、台拓海南产业会社3家公司就有18家木材加工厂,工作人员1500名,年采木材1万立方米。此外,日寇为围剿抗日军民,到处修路、筑碉堡,大肆破坏森林。
日寇为防埋伏,保障行军安全,每天征集1000多名民工,把公路两旁半华里范围所有的林木全部砍光。6年间,日寇仅在永兴镇地区砍伐的树木就有30多万株。
因此,海南岛森林覆盖率从1933年的49.9%陡然下降到1949年的35%,每下降1个百分点仅需1年左右。而实际上最主要的破坏就在日据6年间,破坏速度更是惊人。这个时期海南岛森林消失量,相当于元明清森林破坏的总和。
颜家安认为,日寇对海南森林的掠夺式破坏,不但减少了森林面积和空间布局,也动摇了森林的系统结构,破坏了生态平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海南先后办起多个大中小国营采伐企业,并在各县市设立木材厂、木材站。截至1985年,全岛森工采伐企业为国家完成木材产品产量397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森工企业也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人工造林活动,但总体跟不上采伐的速度。1952-1981年,全岛天然林年平均消耗面积约35.5万亩,而同期人工造林和天然更新年平均保存面积仅为12万亩,消耗与增长大体为3:1,即平均每年实际更新欠账23.5万亩。
“国家采伐森林,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无可厚非,但在采伐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颜家安认为,期间存在决策失当、采伐方法不当、采林多造林少等问题;还出现了集体或个人违反国家林业政策滥砍滥伐森林的现象。
建省后:大造林扭转数千年颓势
由于森林锐减,海南岛上有些河流干枯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有些地方风沙弥漫,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海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引起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从1980年开始提出要保护恢复和发展的方针,1994年我省更是全面停止了天然采伐。
1998年,海南提出建设生态省,此后又相继提出国际旅游岛建设、绿色崛起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等一系列战略,通过海防林断带修复、绿化宝岛大行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有力举措,让海南森林迅速摆脱窘境,森林覆盖率一举扭转此前数千年的下降颓势,开始大幅增长。到2013年底,全岛森林覆盖率已由1987年的25.55%攀升至61.9%,天然林覆盖率也由11.54%升至18.6%。
“我们通过封山育林、生态补偿等措施,让海南岛的热带天然林得到很快恢复和发展。”省林业厅厅长关进平介绍说,海南自2000年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其目标主要是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到2010年底圆满完成,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
11年间,全省688.5万亩的天保工程区取得了森林资源增长、生态环境改善、职工生活保障、林区和谐稳定的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底,我省天保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997年的66.5%增加到2010年的84.1%,森林蓄积量从1997年的3724万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6363万立方米。
曾经遭受破坏的林相已基本恢复热带天然林的原貌,面临断流的溪流重现了潺潺流水,野生动植物明显增加,一些几乎灭绝的物种逐步繁衍,森林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屏障功能明显提高。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