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森林退减演绎循环命题
森林退减演绎循环命题
来源:     作者:符心云    2014-02-17

海南岛中部原始森林是天然氧吧,置身其中,心旷神怡。

海南森林还是药物宝库。图为澄迈县加笼坪林业保护站的南药益智。

  文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数千年对森林不断加大的攫取力度,一方面产生了人进林退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林退沙进、最终沙进人退的循环报应。由于森林减退,生态宝岛海南曾经产生了诸如灾害增多、沙进城退、农田荒芜等诸多消极影响。

  昌化县城四次搬迁

  “森林变迁不是一朝一夕能发生的,其后果很多都在以后起作用。”司徒尚纪认为,从昌化县城的数次搬迁可以窥见这一点。

  昌化江为海南第二大河,上游都是深山老林。隋唐时当地人口很少,山清水秀,西汉元封年间初设县(当时称为至来县,隋代改作昌化县)时,治所就在如今的昌化镇旧县村。此地位于昌化江北岸,现在距离海岸8.5公里。

  “当时昌化港也应该深入到这里,以方便县治的交通往来。”司徒尚纪称,古时候选择县治必须考虑交通、水源等问题。这段河流还应该是淡水,否则生活在县治的居民饮水困难。

  此后,由于昌化江流域开垦加强,河流泥沙增加,河道淤浅,运输受到影响,宋元时期不得不将县治变更到了更下游江边的杨柳村。这里水运方便,但是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水患。于是,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向东北搬迁,到了现存的昌化古城遗址。这里靠近海边,但缺少淡水。为此,嘉靖八年(1529年)在县治东南开凿人工运河崔公渠,连通昌化江,引淡水进城,兼舟楫之便。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鉴于城内供水越来越困难,又在城东南3里处、崔公渠边修筑新城,光绪年间(1875-1908)才竣工,但没有搬进去。“可见这个时候崔公渠仍可通航,不然不会在此修筑新城。”司徒尚纪说。

  道光以后,移入昌化江流域的人口增加,开发加强,下游河道淤浅,洪水夺路而出,导致崔公渠逐渐淤埋,如今已经成为断头河,潮汐仅能到新城附近,但水量很小,可以涉水而过。

  由此,昌化县城失去淡水来源,船只也难以在城下停泊,日见衰落,昌化港不得不向海岸方向移动,港口越来越浅,现在已经沦为一个小港。如今的昌江县县城也搬到了昌化江中段支流石碌河畔的石碌镇。

  司徒尚纪认为,这一事例说明,昌化江上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道日趋淤积,对县城和港口带来很大不便,逼得它们不断向海岸搬迁。“透过昌化城四易地址,也反映出明清时期进一步开发海南岛西部的历史事实。”

  灾害频率逐渐增加

  颜家安根据有关文献统计分析后认为,海南几种灾害突出的时代特征是,年代愈近灾发频次愈高。

  明代至民国时期(1368-1949)的581年间,海南岛共发生风灾101次,旱灾384次,水灾97次,蝗灾25次(缺民国时期蝗灾数)。风灾约5年8个月一遇,旱灾约1年5个月一遇,水灾6年一遇,蝗灾约21年8个月一遇。灾发频次较高,特别是旱灾最为频繁。

  从时间截面考查,明代(1368-1644)276年间,发生风灾29次,平均9年5个月一遇;旱灾33次,约8年4个月一遇;水灾39次,约7年一遇;蝗灾7次,约39年4个月一遇。

  清代(1644-1911)267年间,共发生风灾156次,约1年7个月一遇,上升率为82%;共发生旱灾115次,2年3个月一遇,上升率73%;共发生水灾113次,平均2年4个月一遇,上升率66%;共发生蝗灾18次,14年8个月一遇,上升率62%。

  民国(1912-1949)37年间,海南共发生风灾44次,8个月一遇,上升率92%;共发生旱灾32次,1年一遇,上升率88%;共发生水灾31次,1年一遇,上升率86%。

  20世纪下半叶,除鼠疫外,风、旱、水、蝗等4种灾害,频次越来越高,强度愈来愈烈。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