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要“接地气得民心”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要“接地气得民心”
来源:第一旅游网 海南频道     作者:修梓馨    2014-06-11

全省乡村游考察现场

  第一旅游网讯(中国旅游报记者 王赵洵)6月10日,来自海南全省各市县管理旅游工作的相关领导组成的乡村旅游现场会考察团一行在海南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陆志远的带领下,先后深入海口演丰东寨港红树林乡村旅游区,文昌葫芦村、龙泉乡园休闲度假村,琼海塔洋七星伴月景区、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嘉博绿道、美雅乡村公园、南强花梨人家、潭门风情小镇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在参观中,陆志远对考察点市县在开发的休闲度假、健身养生、乡村体验等旅游产品以及乡村深度游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各考察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老百姓就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是高水平的乡村旅游、高水平的乡村度假,值得全省认真学习。

  在文昌葫芦村,看见村民自办的旅社之后,陆志远强调:“一定要把家庭旅馆做起来!要有电视、有空调、有热水、有厕所四项配套设施,要集中管理。游客不仅需要采摘水果、吃农家饭,逛逛乡村的风光,更重要的是让他住下来,这样才能保证农民长期收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琼海的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陆志远指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让乡村游源于老百姓,富裕老百姓,通过旅游开发使乡村游建设成为百姓的田园、文明生态的田园、绿色崛起的田园。陆志远表扬了琼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也办得不错。在数量、布点、风格、规划设计方面都比较合理。希望在运营过程中,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收集、采纳尽可能多的资源信息,着重凸显当地风俗、乡村特色,注重把周边镇、村串联起来,让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成为当地的一个亮点、景点、名片,也成为一个让市民、游客的休息点。

[page]

  海口市红树林乡村旅游区

海口市红树林乡村旅游区

  海口市红树林乡村旅游区位于美兰区东北部东寨港,由海南 红树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整个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13148亩,计划投资30亿元人民币,依托当地良好的区位优势、 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红树林湿地为基础,建一个集生态旅游观光、海洋乡村旅游、高档养生度假、公共服务、地域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

  根据该区的规划,其建设内容分为:旅游区入口门户区、红树林生态湿地区、海洋村落文化体验区、红树林国际会议度假区、休闲农渔业观光区、生态养老度假区以及演丰旅游服务配套区等7大功能区。

  经过近两年的投资建设,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已投资 逾3亿元人民币,完成海上栈道一期共2.5公里、游船码头、观 景台、售票中心、服务中心、咖啡厅等建设。下一步着手海上栈道二期、游客服务中心、大型生态停车场以及野菠萝岛旅游化改造的建设。

  海口市红树林乡村旅游区已于2014年4月1日对外试运营。游客可以在景区尽情地“深呼吸”;也可以行走栈道穿梭红树林间,沿途学习普及红树林的物种和鱼、鸟方面的知识;累了可以在海边咖啡吧小憩,也可以乘坐海上游船体验别样的海上红树林 风光,还可以品尝红树林特有的海鲜盛宴。4月11日李克强总理视察红树林后,更是引爆了红树林生态旅游热,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自试运营以来,景区已接待近百个旅游团队,接待散客近20万人次,红树林乡村旅游区已成为海口生态旅游的标志性景区。

[page]

  文昌葫芦村

文昌市葫芦村

  葫芦村地处东路镇约亭墟的西南,紧挨海文高速公路大致坡出入口的南侧,到村中心仅约lkm,距省会海口市46公里,文城镇22公里,有10个村民小组,360户,1821人,土地面积11162 亩,整个村庄呈葫芦形,村居整齐,有特色。村中古树林立,绿叶成荫,有200年历史的荔枝树,有闻名的“见血封喉”树。一进到葫芦村让人们感到大自然给予的舒适、新鲜、和谐的幸福景象,呈现出人与生态自然和谐。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葫芦村以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按照“以旅促农、以旅富农、农旅寻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发展思路,以规划先行、片区高起点开发、保留乡土气息及村庄特色原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开发原则,努力将该村打造成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体验野外劳动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page]

  文昌龙泉乡园休闲度假村

文昌龙泉乡园休闲度假村

  文昌龙泉乡园休闲度假村位于海口与文昌交界的东路镇,海 文高速大致坡出口处,是龙泉集团倾力打造以海南地方特色、乡村建筑风格和休闲农业为主,集“欢乐旅游、特色餐饮、休闲养 生、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村,是“龙泉文昌鸡”产业链的延伸和补充。该度假村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农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美 赛”优秀奖,并被海南省保健养生协会授予“海南国际养生基地”。

  龙泉乡园规划为“二个核心、两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核心”是指以文昌鸡为核心,“两个中心”是指休闲和会议中心,“三个基本点”是指特色餐饮、农业、科普。总体园区占地580多 亩地,其中主题公园区甚地80多亩,农业用地100多亩,园林观光占地300多亩,将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集休闲生态农业示范、观光旅游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村。

  该度假村现有琼剧广场、特色餐饮区、住宿区、会务中心、 棋牌茶艺区、康体休闲区、园林观光区、开心农场、高尔夫果岭区、垂钓区、儿童娱乐区、美食小吃街等功能区.并通过农耕体验、农产品制作、灶火小调、琼剧文化等,集原始的文昌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气息为一体,营造了“休闲农村、和谐农村、文化农村”的氛围,实现了与旅游的融合,预计全年接待游客63000 人次,年收入约1300多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page]


  琼海塔洋镇七星伴月景区

琼海市塔洋镇七星伴月景区

  “七星伴月”景区是塔洋镇以龙起湖(即瓦灶塘)为中心,联合周边七个自然村(上坡村、礼陶村、教场村、瓦灶岭村、贵进山村、排田岭村和上下村),从基础设施、旅游景点和产业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打造的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塔洋核心区。该区以一塘为月,七个自然村为星,故称“七星伴月”。

  景区按照琼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三不一就”原则,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在不改变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以“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情,一村一产业”进行美化、亮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建设。

  景区内有三环休闲骑行漫道,有湖畔垂钓,有农业体验,有风情乡村,生态农家乐等多种娱乐休闲项目,建成农民自己的公园,成立全民性的休闲合作社,负责管理和经营,从而不断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促进全景区经济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page]

  琼海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

琼海市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

  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协调发展,农村污水生态化处理,政务服务送到农民家口,敬老有温情,让市民感受田园气息,让农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质。

  农业公园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业态。我市的农业公园主要围绕“农业产业平台、新型城镇化平台、乡村旅游平台、高新技术化平台”为核心目标,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产品种植加工展销以及品牌塑造,旅游服务业态培育和农村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开发,带动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和农民增收。我们把琼海全域划分成龙寿洋、万泉河和热带滨海三大农业公园来建设。

  龙寿洋农业公园涵盖嘉积、塔洋、大路三个镇,面积404平方公里,包括77个(村)居委会、949个村民小组,25.3万人口,其先行重点建设的核心区域面积6万亩,拥有万亩的田野、万亩的鱼塘和瓜菜种植基地,以及现代化的养殖基地,涉及13个村委会,193个村民小组,人口2.4万人。该区域田园美丽生态,乡村热带风情浓厚,是琼海农业最集中、最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区域。主要通过对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环境卫生的整治提高、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文化的挖掘弘扬、多元功能的合理布局,在嘉积片区重点打造“民俗体验”、“观光旅游”、“都市休闲”、“户外运动”、“康体健身”、“疗养度假”、“农业加工”为主题的七大功能区,在塔洋片区重点打造农产品的引进、生产、冷藏、加工、销售、运输基地,带动乡村旅游业和高效农业的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page]

  琼海嘉博绿道

琼海市嘉博绿道

  琼海嘉博绿道长达20公里,用彩色透水沥青铺就的慢步绿道,宛若一条斑斓的丝带,从嘉积镇出发,悠悠然穿过礼都村、上埇村、多亩村等多个特色村庄,一路蜿蜒至博鳌风情小镇。行至此间,自有绿树红花清风相伴,满眼皆是小桥流水人家一般纯美质朴的田园风光,收获的自然是一份淡然恬适的心情。

  嘉博绿道围绕全省示范绿道的核心目标,将田园风情琼海特色融入其中。为向游客提供更人性化、更便捷的服务,嘉博绿道建有多亩村旅游逸站,可提供旅游咨询投诉、景区点介绍、地图导向、订餐及订房服务。绿道还拥有非常完备的特色旅游标识系统,集景观功能、导向功能、介绍功能于一体。在设计上匠心独运地融入了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等琼海特色主题元素,并在主要路口、重要景点附近都设有旅游标识,轻松实现无障碍自助游。

  为丰富旅游绿道的观赏性,展现琼海纯美的田园风光及人文特色,嘉博绿道不仅在沿路建有三坪公园、上埇公园、三角公园及龙寿洋礼都公园四个各具特色的公园,形成“人在园中,园在画中”的景致,而且还修建了若干富有田园特色及琼海风情的休闲景观小品,可观可玩可憩,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琼海特色的田园风情;绿道旁还建有多家各种主题鲜明的农家乐。嘉博绿道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修建亲水、观田、瞰海等具有琼海特色的主题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便利、细致的服务。

[page]  琼海美雅村

琼海市美雅村

  美雅村位于万泉河畔,全村有28户132人,土地面积120亩,其中水旱田面积68亩,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和第三产业。2012年,美雅村在市、镇的大力支持下,投劳出资,积极配合,在着力整治脏、乱、差的基础上,为村民配备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并且在不破坏村里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

  在美雅村的改造中,根据田园穿村而过的特点,用古枯木、枯竹、瓦罐、珊瑚、石凳、老式农具等点缀村中景观小道,把田园景色与具有实用价值的休闲设施相结合。这些景观的改造使村民可以更小成本也更大胆地进行乡村旅游小项目的经营,从而达到改造的初衷。目前,美雅村已建成农家乐、乡村风情旅馆、国际青年旅舍、自行车营地等基本服务点,旅游业态设置及项目规划同步进入,使环境改造有了后期维护的保证,也让政府资金投入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莫叔旅馆,三嫂旅馆,与本地农户同吃同住,让游客在大俗大雅之间找到一份别样的情趣。穿过一片椰林,就到了每文美雅国际青年旅舍和自行车营地,外观五彩斑斓的青年旅舍,洋溢着扑面而来的青春活力,庭院里绿树成荫,石子铺就的小道纵横交错,最引人注意的则是由两辆废旧公共汽车改造而成的迷你酒吧和咖啡小站,给淳朴的乡村增添了时尚的气息。自行车营地为游客提供租赁自行车的服务,并可根据游客具体需要向游客推荐各具风情的游览线路,骑着自行车自在地穿行在田园风光之中,成为很多游客来到乡村公园游览的最佳选择。由8户村民集资成立的阿叔农家乐,则在不破坏槟榔树的基础上,把农家乐餐厅建在槟榔园之中,穿插种植在槟榔园空地上的一排排整齐的菜地更让游人心情格外舒畅,让游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误欣赏田园美景,为农家乐增添了一番雅致。

  对美雅村的公园式改造是博鳌镇深化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步骤,为博鳌镇其他乡村的改造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更为本村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村民们在家门口赚钱,收入提高的同时有了更强的幸福感。

[page]

  南强花梨人家

琼海市南强花梨人家

  花梨人家所在的南强村是博鳌镇朝烈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是博鳌乡村带状公园新开辟的一个旅游商业业态。全村共有52户,250人。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5000元。

  南强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成排的老屋,参天的古树,斑驳的古井以及弯弯曲曲的青砖古道保存完好。村民们通过对本村留存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发掘出本村的文化内涵,并加以渲染,给南强村增加了一种追古溯源的独特风情。

  2002年,南强村敢为人先,成为琼海市最先掀起创建文明生态村热潮的村庄之一,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2005年,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南强村的38户村民在几位党员的鼓励和带领下集资350万元,成立了“南强旅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以村民出资、集体出地、共同经营为经营模式,开设了万泉河竹排漂流项目,并在码头统一规范化地设立旅游纪念品、水果等摊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博鳌人特有的淳朴好客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公司的良好发展不仅给南强村的股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远近村庄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公司每年从利润中拿出固定的一笔资金用于帮助村里的贫困家庭,以及村里日常的清洁、维护工作,保证了文明生态村的良性发展。2012年底,在琼海市“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博鳌镇区街道立面改造工程和以朝烈片区村庄改造为重点的乡村公园项目先后完成,博鳌的城镇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博鳌乡村公园的建设给南强村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广大村民投入到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投资经营中,带动村民增收。

  “花梨人家”依托本村古朴的村风村貌,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博鳌乡村公园进行的村庄改造的基础之上,把五间相邻的老宅串联起来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花园式农庄。

  遵循“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三不一就”原则,把庭院中原有的海南花梨等名贵树木都保留下来,别出心裁的根据树木原本的形态、特点搭配建设与环境相得益彰的休闲桌椅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绿意环绕的惬意环境。

  五间相邻的老宅保持原有的风貌,其中三间都有近百年历史,保存完整,房屋中家具材料以海南花梨为主,其家居摆设体现着明清以来富足乡村人家的生活。“花梨人家”在打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游客群体类型,相应的在赏景、品茶、餐饮、住宿等设施上进行设计、改造,成为风韵独特的乡村民宿和青年旅社,共有床位三十多个,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住宿体验,也向国内外游客展示着琼海作为著名的侨乡,历史中演变出的乡村传统民居古色古香、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

[page]  潭门南海风情小镇

琼海市潭门风情小镇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海洋强省,琼海市以省委罗保铭书记到潭门宣讲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按照“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潭门镇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潭门镇打造成南海风情小镇和海洋强镇作为目标,加快推进潭门的发展。

  潭门南海风情小镇建设从2012年12月份开始,共投入资金1.2亿元,包括潭门大桥建设,潭门中心渔港扩建及港区景观建设,镇墟道路和风情化建设,生活设施完善等。镇墟风情化建设涉及635户,约2万平方米,在以渔乡建筑风格为主调的基础上,提炼出潭门千年古渔镇的耕海文化和本土文化,恰当地融入镇墟建筑中,形成渔乡风情的建筑风貌。潭门大桥建成后,从博鳌到潭门路途仅需10分钟,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将大大地促进两地的互动互补发展。

  潭门镇墟一期风情化建设完成以后,镇墟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2013年4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潭门视察,更是让潭门人坚定了潭门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和竭力打造海洋强镇的信心和决心。蜕变之后的潭门引八方宾朋慕名齐至,带动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工艺品加工业等大放异彩,前来洽谈投资的客商络绎不绝,临街铺面出现了“一铺难求”的局面。潭门镇墟铺面从原来的100多家迅速发展到465家,增长了4倍多;镇墟商业销售额从之前的每月800万元左右增长到1亿元,增加了10倍多;铺面月租金从之前的500元左右猛涨到6000元以上,增加近12倍;贝类工艺品商店从之前的不足30家发展到现在的310家,增长了10倍,占到镇墟铺面三分之二,其中有65家是从五金、日杂、修理等业态转产而来;工艺品商店纯收入由原来每月不足5000元左右增至现在的每月10万元左右;以加工贝类为主的九吉坡工业园区加工厂从原来的10余家增加至现在的100多家,每月总产值2亿多元;新开张的餐饮店有20多家。镇墟新增从业人员1.2万人,其中有5000多人是原先在外地打工的本地人回流就业,外来打工人员6000多人。目前,潭门“海洋饮食一条街”、“海洋工艺品一条街”和“海洋风情游”等凸显渔业文化的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