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文明之国的美誉。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在遇到重大事件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正月初一迎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蟠桃会、五月五过端午、八月十五是中秋、九九登高重阳节等。这些有着数千年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都有着不同的习俗与典故,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面貌、民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示,具有着巨大的民族亲和力和认同感,早已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月三”是汉族、畲族、土族、布依族、侗家、瑶族、壮族、黎族、土家族、毛南族、苗族、水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浙江、广西、四川、海南等多个省、市、地区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海南黎族苗族人民庆贺“三月三”历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已经有“三月三”的记载。
三月三节是自古以来海南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的传统佳节,因在农历三月三日欢庆,故称“三月三”。每年三月三日,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苗族男女身着盛装,带着山栏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拜始祖,感谢先祖和大自然的恩赐,寄望来年再获丰收。1984年,经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节庆日。三月三节期间,黎族人民放假两天,并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个美好节日。同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和政府通过决议,将“三月三”定为苗族人民的节日。自此,广东省及后来成立的海南省各级政府,都在黎族苗族聚居地举行“三月三”的盛大庆典活动,组织各兄弟民族和黎族苗族同胞一起欢度这一佳节。1987年海南撤州后,民族地区各市县仍保留着这个传统节日。1994年,省人大会议通过的《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本省黎族苗族传统节日。2005年3月,省人大对该《若干规定》进行了修订,并重申了本条规定。同年,海南黎族“三月三”被确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海南省政府将“三月三”作为类似欢乐节的全省性重要文化活动统筹安排,由6个民族自治县和3个享受民族政策待遇的市轮换承办主会场,2008年“三月三”纳入建省20周年庆典内容。2008年至2011年,“三月三”主会场活动先后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举行,在主会场活动举办期间,各民族市县以及北京、海口等城市都以分会场的形式举行系列庆祝活动。
经过历年的积累、沉淀和创新,“三月三”不但继承了昔日的对歌、射箭、摔跤、荡秋千、跳打柴舞、粉枪射击等传统内容,还增加了歌舞表演、文艺体育竞赛、文化旅游展、海峡两岸发展论坛、商贸洽谈会、推介会等新的内容,不断创新形式展示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体育竞技、文化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和推介海南良好的投资环境及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区位优势。“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体育、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商贸旅游交流发展、增进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正逐步打造成全国人民知晓的民族文化品牌。
“三月三”节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多样化于民间,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三月三”也成为了海南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民族地区各市县政府和当地群众都十分重视举办“三月三”,借此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提升、扩大当地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将会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必将成为海南旅游的一面标志性旗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繁荣发展作出宝贵的贡献。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