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网特别制作专题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南海网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一:400多“岁”的“海上卫士”神奇的海南东寨港红树林
系列报道二:忆红树往事 40年跌宕起伏争创生态立省实践范例
系列报道三:那些红树林的“保安”“保育员”和“鸟人”们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塔市保护站的红树林风景(南海网记者陈望摄)
闻名遐迩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能否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关键是红树林保护工作能否得到村民支持,关键是维持保护与开发之间平衡,关键是村民能否在保护红树林的前提下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实现小康。而这一切,需要改变以往靠山吃山“靠红树林就吃红树林”,围海造田、挖塘养鱼等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
经过40年跌宕起伏红树林开发与保护的较量,村民在80年代开始摸索出人与红树林之间的平衡的发展之路——发展乡村旅游。
而乡村旅游也有粗放和品质之别,从渔船游览式的乡村旅游,到公司规范经营,再到演丰镇打造统筹城乡示范镇,建起颇具红树林风情的商业街。这几十年间,村民、公司与政府,围绕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变迁,或许也是一个探索人与红树林和谐相处之道的漫长过程。
探索乡村旅游开游船、开农家乐
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兴起于1980年代。那时,媒体的报道让外界得知东寨港有一片如此神奇而美丽的红树林,游客纷纷慕名来到海口美兰区演丰镇。
吃海鲜、乘船游览红树林成为红树林旅游的两大项目,本地村民经营起了海鲜加工点,用渔船载游客游览,以粗放的方式探索着最初的红树林旅游。可惜的是,餐饮店排污、渔船油污等问题,在慢慢破坏红树林的生态。
后来,本地村民放养于东寨港的咸水鸭也逐渐出名,品尝咸水鸭也成为红树林旅游的必备项目。
“渔二代”出身的演丰镇山尾村委会长宁头村村民小组组长黄亚光最先嗅到了咸水鸭的商机。2004年,他率先开始批量养殖咸水鸭,领衔打出咸水鸭品牌。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创业,也是第一次搭上红树林旅游的“快车”。养殖规模最大的时候,年收益达10多万元。
就在黄亚光的养鸭事业渐上轨道之时,地方政府保护红树林的措施也越来越多,黄亚光意识到养鸭不是长久之计,于是逐渐退出养鸭事业,成为当地第一批进第一批退的咸水鸭养殖户。
首次创业便搭上红树林旅游“快车”的黄亚光,思路和眼光都比较超前,深知今后红树人家还想在家门口讨生计,还是得吃“旅游饭”。只是,由于政府对生态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饭”也得变着法子吃。
这次,他看准了餐饮业。凭着乡村酒席大厨的身手,黄亚光与人在演丰镇上合伙开了家“五爹土菜馆”,这是他第二次创业。
土菜馆一直开到现在,靠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和食客,日子倒也过得小康。
政府对红树林的保护越来越严,退塘还林、禁止养鸭等工作逐项推进。越来越多世代以红树林为生的村民们,面临生计的难题。
好在像黄亚光一样,看准时机,转产上岸经营起农家乐的本地村民也越来越多。例如,连理枝渔家乐、瑶城老村长、山尾林溪湾等农家乐逐渐开起来,声名在外,食客满盈。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塔市保护站的红树林风景(南海网记者陈望摄)
引进公司规划开发红树林旅游
2011年可以说是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开发的新纪元,这一年,红树林旅游从“小米+步枪”式的小打小闹变成了适度的、有规划的、有品质的开发。
2011年,海南省政府在香港举行招商引资会,江西三清山旅游集团被红树林的资源所吸引,拿下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人民币,建一个集生态旅游观光、海洋乡村旅游、高档养生度假、公共服务、地域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
通过近两年努力,集团旗下的海南红树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一期项目的建设,建成2.6公里海上栈道、占地达3000平方米的游船码头,配备售票中心、客户中心和导游中心等,还购置了22支环保电动游船。
农民的转产问题,一直是红树林保护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安置好农民,才能让村民们不再以原始的方式破坏红树林。于是,公司方面积极带动村民转产就业,最突出的方式是,村民成立合作社,公司与合作社合作经营景区。
2013年11月9日,注册成立了海口演丰长宁头农家乐专业经济合作社,全村68户、142名农民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公司与合作社经营长宁头游船渡口码头,前三年每年分给合作社100万元的收益,之后每三年增加15万元。
这100万元按照人头分配,每人每年大约可分到5000多元,这为村民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
同时,公司还安置当地村民就业,例如,培训村民成为游船的驾驶员、景区的售票员、保洁员等等,目前已解决村民就业150余人。
再加上村民自己在景区周边做点小生意,卖椰子水、咸鸭蛋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给游客,生活倒也能过得有声有色。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南海网记者陈望 摄)
给总理送桨表明上岸决心
就这样,有了做小买卖、自主创业、公司就业等多种谋生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村民转产上岸。要说起红树人家上岸的决心,有一位老人,他的所作所为可以说具有符号性的意义。
2014年4月11日,李克强总理来到东寨港红树林视察。演丰镇林市村73岁的黄宏远老人有幸得到迎接总理的机会。总理来的前一天,黄宏远琢磨着想送一件礼物给总理。送什么好呢?
“想到家里还珍藏着用了大半辈子的船桨,加上这些年大家也都慢慢转产上岸了,不如就送这个船桨给总理,以表达我们的决心,以后不再去红树林打渔了!”黄宏远老人说。
于是,就有了4月11日,李克强总理收到船桨深受感动的一幕。总理说,这把桨应该放进博物馆珍藏起来,向世人表明我们保护生态的决心。
统筹城乡建设村民成市民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红树人家逐渐有了新的营生,而演丰镇,也在酝酿着嬗变。
2013年5月,海口市将演丰镇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的名单中。2013年底,演丰镇(墟)旧改项目启动。
演丰镇(墟)片区改造项目是演丰计划单列镇建设和统筹城乡示范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以东寨港国家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以发展演丰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为驱动,旨在通过镇墟旧城改造,达到改善镇墟居(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镇墟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最终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互联网产业小镇的建设。
旧改范围为,东至门桥水泥路至镇政府至美学村鱼塘;南至美学村;西至演丰西河边;北至红林路围合区域(以规划坐标为准)。
旧改项目的一大特点是先安置、后拆迁。也就是先建好安置房,才启动拆迁工作,以避免村民被搬迁以后无处安家的尴尬。
目前,项目的一期保障性住房已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占地面积共75817.06㎡。二期安置房目前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安置小区实现了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零差异的公共服务,例如,当地学校与海南华侨中学联合办学,海口市人民医院演丰分院、演丰敬养老院、镇级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已建成。
2015年7月26日,启动了一期安置房选房工作,当天选择120㎡安置房69套,60平方米103套。
安置小区旁边,还建设了红树林商业街,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回购商铺自主经营,实现家庭转产就业,增加收入。目前,一期安置区铺面已建成,二期安置区及非安置区(旧镇墟规划中)也都预留出土地,用于规划商铺。
(南海网海口8月23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黄丹 杨曦 实习生 徐慧玲)
微场景:为东寨港红树林的鸟儿代言
海南媒体聚焦红树林报道
海南日报
东寨港红树林1.8万人转产:红树林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守护史:清代曾立碑捍卫红树林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获中央关怀 打造保护12万亩红树林
为了这方绿色更盎然——写在“生态海南 绿色典范”大型系列报道推出之际
南国都市报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报道引热议 省环保厅:可适度开发旅游
204种鸟类栖息东寨港红树林 吸引志愿者持续10年调查
海南大学生的红树林生态“游说” 曾遇养鸭村民冷眼
东寨港红树林成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本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工作人员:曾被电鱼村民举刀威胁
老人用36年培育濒危红榄李 东寨港将有全部红树种类
海南特区报
东寨港红树林重返欢乐时光:水清鱼欢 虾蟹成群
红树林背后的科研人员: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负责人周志琴:引导村民“环保”养殖
80后村姑卖咸水鸭蛋:留住红树林游客心
90后小伙放弃酒店工作:回村当红树林“船长”
东寨港红树林成海南名片 获各级领导重视
红树林保护意识代代传承 百年前曾立碑护树
探秘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不是红色为何叫红树?
记者深入百鸟归林:红树林里观百鸟 听取啼鸣一片
东寨港红树林 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间”
观鸟,来这里
观鸟人恋上东寨港:“摄鸟”而不“射鸟” “观鸟”而不“关鸟”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从“打鸟猖獗”到“枪声消失”
有种传承叫“守护红树林” 七旬渔民送总理船桨以示决心
国际旅游商报
红榄李国内仅剩下14株 东寨港海水淤泥发芽200多株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海口投两亿元保护红树林
东寨港红树林百年“护林”精神代代传承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