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城南叉河两岸环境靓丽。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芭蕉村,建起整齐的小楼。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游客体验采茶的乐趣。 本报记者 易宗平 摄
■ 本报记者 邓海宁 通讯员 王伟 苏小婷
近年来,白沙黎族自治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立足县情,以建设“美丽白沙”为总抓手,确立了“三地两区”发展战略。“三地”,即打造海南中部热带生态特色农业基地、海南中部绿色农林产品加工交易基地、海南中部休闲养生旅游胜地;“两区”,即海南重要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践区。
用“白沙速度”书写的亮眼成绩单正是出自“三地两区”发展战略的手笔。
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
“把青山绿水作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任何时候都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这是白沙黎族自治县一直以来秉持的发展理念。
在“十二五”期间,白沙黎族自治县对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流域污染源和森林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开展了重点针对松涛水库及南渡江上游水源涵养地的专项治理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顺利完成“绿化宝岛大行动”五年计划,累计完成造林6.8万亩。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放生态补偿资金741万元。在全县建立起“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城乡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和垃圾98%无害化处理。
关注着绿水青山的白沙黎族自治县也不忘经济发展,通过将“绿化宝岛”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全县民营橡胶总面积达41万亩,总产值5.2亿元,白沙黎族自治县通过为农户免费提供树种苗木,引导农民利用村边、河边、田地、沟边、路边种植,涌现出一批“竹子村”、“花梨村”等,促进农民增收。并采取“林—鸡”、“林—猪”、“林—姜”、“林—药”等模式,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2亿元。还指导农民养殖土鸡、草龟、鱼虾等。
在特色农业的支撑下,2015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6.5亿元,是2010年的1.57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08元,是2010年的2.38倍。
而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白沙黎族自治县旅游产业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木棉湖、麓湖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罗帅、老周三等美丽乡村先后开业迎宾,罗帅雨林休闲山庄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景区。连续两年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醉氧白沙黎族自治县“三月三”民俗旅游狂欢节等系列活动,新增“醉氧白沙”民俗游的旅游线路。2011年-2015年共接待过夜游客115.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8亿元。
“坚持生态立县,构建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严正表示,生态环境是推进白沙黎族自治县发展的最大本钱,必须充分保持和发挥我们的生态优势。
谋求精准扶贫推动“两区”建设
“把打造‘海南重要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实践区’作为白沙黎族自治县今后的中心工作,其它一切工作都将围绕中心延展深化。”严正表示,“十三五”时期,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实施符合县情的“三地两区”发展战略。
位于海南的生态核心区,维护好生态核心质量是白沙黎族自治县的责任与担当。该县在今后五年将进一步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保障饮用水安全。继续推进城镇内河(湖)水污染专项治理,重点整治城镇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违规采砂、无序养殖等突出问题。开展林区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继续实施“绿化宝岛大行动”,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把白沙黎族自治县建设成为海南最具原生态的绿色幸福家园。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科学利用、有序开发自然资源,富裕农民、富足农民,增进人民福祉,努力建成海南重要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目前,作为国定贫困县的白沙黎族自治县还有贫困人口2.3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高居全省第二。扶贫攻坚可以说是白沙黎族自治县“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一件难度最大又没有退路、必须完成的大事。
白沙黎族自治县如何才能在“十三五”时期摘掉国定贫困县这顶帽子?为此,该县推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重点实施特色产业扶贫、乡村旅游脱贫等十大精准脱贫举措。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考核督查问责。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攻坚战,努力打造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践区。(本报牙叉4月7日电)
动态
绿韵白沙扎牢环保篱笆
■ 本报记者 邓海宁 通讯员 王伟 苏小婷
有“山水白沙,养生天堂”之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部生态核心区,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易于醉氧。然而长期以来,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城乡环境卫生都处于“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的状态,给这片绿水青山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2015年8月,白沙召开全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暨“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推进大会,开始实施以“清洁家园、美丽白沙”为主题的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经过全县干部群众7个多月的联合整治,如今城乡环境卫生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一直秉持的理念。为此,该县把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当作“一号工程”来抓,由县委书记和县长领衔、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划片负责,责任到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推进体系,确保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干部带头、划片负责、群众参与、全面推进”是白沙黎族自治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最大特点。每到周五,全县就会集中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到各自负责的责任片区参加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各机关单位、乡镇的负责人也划片包村,并逐级签订环境卫生管理责任状,明确环境卫生管理责任。
据了解,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已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列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和民生工程,纳入到各部门、各乡镇的年度考核,确保守护住这片充满绿韵的山水天堂。(本报牙叉4月7日电)
特写
芭蕉村里绽红棉
■ 本报记者 邓海宁 通讯员 王伟 苏小婷
早春三月,是木棉盛开的季节,在芭蕉村村落的房前屋后、道路边、山野间,红如火焰一般的木棉花在春风里跃动,显得格外艳丽迷人。芭蕉村,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西北角,离镇墟3.2公里,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一。这里远离尘嚣,犹如一处世外桃源,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鸣狗吠,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
芭蕉村是一个黎族村,背靠拥有原始的热带雨林环境的芭蕉岭,村前有一座330亩的芭蕉水库,水质清澈,周边风景优美,映山映水。芭蕉村边上还有一处富含20余种微量元素的天然温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为适应该区域开发,2012年芭蕉村被列入“美丽乡村计划”。借鉴付俄村“整村推进”建设的成功经验,采取农户出一点、政府出一点、银行贷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形式,为每户建143平方米的二层具有黎族风格的楼房。全村修建59栋楼房。2014年1月,芭蕉村“美丽乡村”工程竣工,村民喜笑颜开搬入新居。
而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计划,芭蕉村同时启动了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产业支撑村庄今后的发展,成立了芭蕉村休闲观光专业合作社。
芭蕉村乡村旅游项目总投资1460万元,建设道路硬化、绿化,住宿客房、停车场、引路标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餐饮区、鱼塘垂钓区、山鸡养殖区、农业观光区、登山栈道、休闲等项目开发。计划建成集住宿、特色餐饮、自驾游、自行车绿道、休闲度假、垂钓等为一体的人居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美、休闲服务优质的综合性休闲乡村旅游地,带动周边农户共拓致富门路,实现低碳、生态、高效的乡村生产生活。
旧貌换新颜的芭蕉村,很快美名远扬,成功入选农业部公布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榜单。这个因漫山遍野长着芭蕉而得名的村庄,随着“美丽乡村”初步建成和产业规划逐步实施,已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白沙“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之一。(本报牙叉4月7日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