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网捕鱼。本报记者 李丛娇 摄
■ 本报记者 刘梦晓
海天一色、人潮涌动,高亢的渔家号子萦绕着白帆云景。
在海边生活的人儿,对于大海有着深沉的热爱;没见过海的人儿,对大海也有着无限的憧憬。千人齐心,万众高唱,满怀激情收获拉网欢乐。
“走,到海边拉网去!”收获的乐趣何其多!
渔网下的传统生活
碧波荡漾的海水与蔚蓝天空在遥无止境的远方接壤,世代生活于文昌东郊沿海的渔民黄良辉从船上拿出的大网,大网有6米的宽度,上千米的长度。
“在海边作业的人,时常要借助天气的变化。”黄良辉说,渔民敬畏大海,又依赖于大海,拉网捕鱼就要借助海水的潮汐变化。“退潮的时候撒网,涨潮的时候拉网,这样收上来的渔获才足够多,也足够省力。”
拉网捕鱼作为渔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创新发展。一张大网撒下,伴随着海水的波动起伏和鱼儿的游走,丰收与否看得更多的是自然的变数。
随着科技的发展,渔民们捕鱼的方式也更为先进,借助于机械收网省时省力,而传统的人工拉网,则成为游客体验海边拉网的工具,成为城市中人们体验渔家风情、休闲娱乐的时尚运动,承载着人们对原有渔家生活的纪念,同时也是渔家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家一起来拉网
在东郊的海边,一群刚毕业的高中生在黄良辉的帮助下洒下了大渔网。
退潮的海岸边裸露出更多的沙滩,贝壳、海藻、水母……这些大海里常见的生物,密布在沙滩上,捡拾这些海之宝藏就成了乐趣。
“我们从小在海边长大,虽然见惯了大海,可每次来大海总能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如今,高中毕业生许祯已经接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一次的班级聚会也是大家告别高中时段、迎接即将到来大学生活的纪念。踏浪嬉戏,一群学生在海边牵手跳跃,留下青春的影像。
已经入海的渔网,随着上涨的潮水愈加轻飘起来,在岸边拉着拉绳的同学,时不时要试探着拉一下拉绳,对渔网里的收获满心期待。
“可以收网啦!”随着黄良辉的一声令下,原本还在海滩上嬉戏的学生们转瞬围到了渔网边,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兴奋的时刻啊!
跟着黄良辉的指挥,学生们在渔网两侧各排上十至十五人,拖着渔网向岸上行走。“大家轮换的时候不要走乱了,后面的同学依次换到前面来!”
眼见着黑色的渔网逐渐露出海面,越来越重的网让学生们拉起来愈加吃力。为了防止鱼儿出逃,两侧的人开始向中间交叉行走,把渔网绕成一个大兜子,再齐心协力往岸上拉。
当渔网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拉网的人群沸腾了:“哇,好大好多的鱼!”
大海总能给人们无尽的惊喜,那些在网里都止不住跳跃的鱼儿,肥美硕大,大家激动地围上去分拣网里的鱼,争相捧起大鱼拍照留念,欢呼声、笑声在海边回荡……
自然的馈赠最鲜美
不仅是高中生,成年人对拉网捕鱼也极其热爱。这一项考验着体力、协作能力的活动,总让人能收获满满。在万宁的乌海,赶海拉网也是许多集体外出活动的选择。
经过了几个月的禁渔期,八月的收获尤其之多,在渔民的指导下,把几百斤的鲜鱼从大海里拉上岸边,渔网里的鱼类是海南沿海常见的黑鲷、海甘鱼(军曹鱼),时不时,从鱼群里爬出的海蟹总能给人更多的惊喜。
在海南,吃鱼的方式讲究的就是新鲜。人们从网里把还活蹦乱跳着的鲜鱼捡出,送到海边的鱼店。圆滚滚的海甘鱼快要和一个成年人的胳膊一般长,鱼店的师傅负责给加工好,人们就开始享用这自然的馈赠。
一锅清水,里面仅放上几片姜片,待水烧开后,被切成段的鲜鱼“噗通噗通”倒入锅里。等待鲜鱼煮熟的过程,人们则开始调味。
什锦酱、蒜蓉、香菜、酱油和金桔,是海南人餐桌上调味的经典选项,人们根据自己的口味混合其中的种类,很快,锅水沸腾,最鲜美的鱼汤滋滋入味,鱼肉的肌理层次分明,裹挟着调好的酱料,送入口中,在鲜嫩香滑中有清爽的金桔添着略酸的口味,激发鱼肉的自然鲜美,口腔里溢满正是那沿海的收获味道!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