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鸟友”们在野外观鸟。 沈尤 摄
“鸟友”糖糖妈的彩铅画。
文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总会活跃在周末的公园、湿地和森林,但是我们可能很少留意过他们的身影; 他们可以走三四个小时的路,等上两三小时,换来几分钟的相遇;他们背着观鸟设备四处跑,驻留在一片天空下,寻觅掠过的美丽精灵的痕迹。
他们,是一群热情、执着的观鸟人,为共同的理想和兴趣聚集在一起,边走边谈,相伴山水天地间,自有鸟儿的世界,载着自由快乐的生态观念飞翔。
观鸟,原本是一项起源于17世纪英国的活动,起初是科学家们探索自然的行为。“虽然我喜欢医学,也很认真看病,但观鸟才是我兴趣的真正所在。我做了几个专门的小牌子,挂在诊所门上,写了‘医生到河边观鸟去了’‘医生到花园观鸟去了’这样的说明。这样,有人需要看病时就跑来叫我,‘医生快回去,爷爷肚子痛’,我就停止观鸟,回去看病。”《世界鸟类手册》主编之一约瑟夫·奥约曾这样描述观鸟的魅力和乐趣,他原本的职业是医生,后来因为观鸟,成了一名鸟类学家。
约瑟夫·奥约的乐趣,在我们身边不难寻到。海南有鸟,而且很有吸引力。
海南观鸟的“天时地利”
“这趟是一举多得,我们既参加了观鸟节的比赛,又能结伴来海南岛观鸟,接下来尖峰岭肯定是要去的。”去年12月24日,从上海来的“鸟友”叶海江和果然等人结束第四届海南东寨港观鸟节观鸟比赛后,继续踏上海南的观鸟旅程。而来自福建的“鸟友”蔡卫和,则想到三亚去看黑枕王鹟。
海南作为岛屿省份,虽然陆域面积不大,但所拥有的鸟类却约占目前中国有记录鸟类的1/3,而且独特的地理环境还孕育了海南鸟类特有种和特有亚种。
嘉道理中国保育驻海南自然保育主任卢刚是观鸟高手,请他推荐观鸟点,他可以一口气列出东寨港、文昌会文、三亚红树林 、三亚鹿回头公园、临高新盈、东方四更、昌化江口、海尾湿地公园、尖峰岭、霸王岭、鹦哥岭等一串地名,山山水水间藏着伴人居型鸟、候鸟、水鸟、林鸟等吱吱喳喳的小精灵。
到了不同季节,一些远道而来的“鸟客人”还会如约而至,甚至还会带来新朋友。“原以为夏天不会有这么多的水鸟留在海南,但这次调查记录发现的水鸟种类和数量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海南观鸟会会长程成说,在去年的夏季水鸟调查中,他们有着惊喜发现。
调查统计显示,在记录到的水鸟中种类和数量比较多的类群是鹭类、鸻鹬类和鸥类。 虽然与冬季调查的结果比较,夏季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观鸟会的“鸟人”们整理数据后,还是发现了惊喜:不少传统被认为是海南冬候鸟的种类也在夏季里出现,包括黑翅长脚鹬、中杓鹬、红脚鹬等。
观鸟入门须知
观鸟有趣,但也有方法和规则。初学观鸟,最常见的是配备“三大件”:一个望远镜、一本鸟类图鉴、一本笔记本,而且最好跟有经验的观鸟者同行。海南观鸟会不时会组织观鸟活动,有观鸟达人指点,多数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独立观鸟、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才是属于自己的。
背着观鸟设备,穿梭在东寨港的不同观鸟点,各种鸟鸣不绝于耳。“呱呱呱”的是绿嘴鸦鹃,“咕咕欧”声调平仄起伏的是珠颈斑鸠,“咕噜咕噜”的是红腹滨鹬。架好的单筒望远镜,循声望去,急切切地想立刻将鸟影框入视线中。
“鸟呢?鸟在哪儿?”“这是什么鸟?”初次观鸟者嘀咕着。
其实不用这么着急。“发现鸟时应该先看看它的体型、羽毛颜色,听听它的鸣叫声,仔细观察记录鸟的特征、生境情况等。”卢刚老师说,观察后再对照图鉴或询问,这样可以培养正确的观鸟习惯,为观鸟技能加分。
在野外辨识鸟种,图鉴是必备利器。一般在海南常用到的图鉴包括《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海南东寨港鸟类图鉴》等,《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被喻为中国鸟类“圣经”,是野外观鸟爱好者必备之物,它的作者、国际著名动物行为学博士约翰·马敬能也常到海南,鸟友们亲切地称他“老马”,如果你加入了观鸟队伍,说不定哪天就能和他偶遇。而不久前,《海南观鸟(鹦哥岭专刊)》与《三亚红树林鸟类》两本本地区域性鸟类图鉴也刚“新鲜出炉”,有选择困难症的鸟友们,这下可就心痒痒了。
“鸟儿们不会等任何人,稍纵即逝”——对于电影《观鸟大年》中的这句经典台词,不少鸟友都很熟悉。 “有不少人认为观鸟是一项休闲的户外活动,我觉得这多少有点肤浅。虽然说兴趣是观鸟的前提与切入点,但背后是一份责任心和使命感。”程成认为,观鸟应是将观鸟兴趣的种子埋下,灌溉培育,日后长成爱鸟护鸟的大树,进而热爱自然、守护自然。
为了不惊吓野鸟,保持隐秘和安静是观鸟守则之一。因此,一般大家都会很“低调”——穿的多是暗色或浅色户外服,不花哨;走路静悄悄,连说话都会很温柔;拍照不用闪光灯,尽量少使用手电筒照射鸟儿,这些都是要遵守的“君子协定”。
独乐乐众乐乐皆不耽误
“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变成下一个志愿者,带领更多的人走进观鸟的大门。”程成说,观鸟会这样才能继续进行,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鸟友间的交流很活跃,大多数人都乐意分享自己的观鸟经历。而且,不论在网上还是在实际观鸟中,鸟友们大多以网名互称,对彼此的工作单位、年龄等个人隐私自觉不多问,“只讨论观鸟的事”,是大家的默契和约定俗成。
以海南观鸟会的微信群为例,在他们的日常聊天中,“这鸟是在哪看到的”“跟图鉴上的不太一样”等等是出现的高频句,一张张新拍到的“鸟片”是刷屏分享的喜悦,独乐乐众乐乐皆不耽误。
找到了鸟友和观鸟组织,get到了观鸟技能,还有一点很重要——耐心。
在野外观鸟,看到鸟多值得高兴,看到鸟少也是收获;同一个观鸟点,上午去和下午去,也会有区别。鸟况与环境生态、季节、天气、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观鸟不仅仅是看鸟,同时也是观察鸟类生存环境的生态状况。所以,鸟友们会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纯义务地一起完成一些鸟类调查活动。
今年1月中旬,“2017年海南越冬水鸟暨黑脸琵鹭同步调查”的观测队伍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在海南再添两处“新家”,分别位于乐东莺歌海和儋州新英湾。
“从乐东莺歌海、东方四更、到儋州新英湾,再到新盈,海南西线沿海这几处地点连成一线,都发现有黑脸琵鹭。”卢刚老师介绍说,这对该水鸟繁殖、越冬和迁徙等生态习性研究以及保育等工作具有国际性的意义。当时,在莺歌海盐场附近,他们还观测到了五六百只鹤鹬、泽鹬等水鸟,组成了比较大的越冬种群。
这种情况在该地近几年水鸟调查中较为少见,而这些少见的时刻,更是观鸟人追着鸟踪飞翔的动力,迸发出闪闪光亮。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