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与绿,海南的色彩
蓝与绿,海南的色彩
来源:     作者:陈春瑾    2017-06-05

  昌江霸王岭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热带雨林。

  色彩斑斓的五指山牙胡梯田。 特约记者 吴文生 通讯员 王荣 薛盛智 摄

  儋州云月湖公园。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航拍万宁石梅湾海岸线景观。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风景迷人的洋浦湾。

  航拍海口石山火山群马鞍岭火山口。 本报记者 张茂 摄

  定安久温塘热带火山冷泉。 本报记者 张茂 摄

  生长在澄迈火山岩湿地的水菜花。 本报记者 苏晓杰 通讯员 王家专 摄

  在临高县新盈镇后水湾越冬的候鸟。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打开,把视线全打开。

  将海的蓝、山的绿、天空的澄净尽收眼底,收集专属海南的色彩。

  这些色彩灵光,一年四季从不缺席。季风带来丰沛降水,阳光给予温暖呼吸,花开了,植物长高了,鸟兽鸣叫了,一座岛屿,就是一派蓬勃健康的景象——

  春光明媚之时,跟随南繁育种基地专家们的脚步,看作物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夏季热浪袭来,遁入中部市县原始热带雨林避暑,呼吸干净清冽的空气;秋季趁着降雨,到霸王岭上种下一批树,为海南长臂猿增加一片“粮食林”;到了冬季,则要前往湿地滩涂,看草色绒绒,静候黑脸琵鹭等稀缺鸟类“贵客”出现。

  季节轮换,追寻自然灵光的脚步不停歇。

  因为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一笔既买不到也借不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更懂得珍惜,要守护每一寸海南的自然之色。

  山水林田湖,脉脉相依连。海南生态建设一以贯之,遵循自然规律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打通“关节”与“经脉”,以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之中。

  迈开,精心呵护生态的步伐再迈开。

  从生态修复到城镇修补,从守护“最美资产”海岸带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从发挥“多规合一”引领作用到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从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到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每一步都紧密联系、息息相关。

  收集专属海南的色彩,望见海南绿色发展的未来。

  (文/周晓梦)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