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陵河两岸正在发生崭新的变化。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地因水而名,水伴地竞秀。
向岛南走,分界岭下,便是陵河。绿荫摇曳下的那道清流,缠绕着那片古老的土地,缓缓流过,如诗如歌……
陵河的歌唱过凄楚:“陵水,陵水,有命去,无命回”,旧社会的苦难盛满了河;
陵河的歌唱过激昂:海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这里创立,打土豪、分田地,多少土豪劣绅被吓得闻风丧胆;
如今,一个甲子过去了,陵河还在流淌,还在吟唱,歌声里多了几分激越,回荡着幸福的乐章。
来看看陵河吧!感受大河两岸春的气息,领略陵水大地科学发展的崭新气象……
资源再认识:“活地”盘活全局
有人说过:“陵水是最不该穷的地方!”说这话的人是基于陵水自然资源的禀赋。
论交通,东线高速要道,横贯陵水大地。
论物产,陵水是海南冬季瓜菜主产地之一,是扬名世界的海水珍珠养殖基地,各种海产味美绝伦。
论旅游资源,坐拥57.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海湾、沙滩、岛屿、椰林,吊罗山原始森林、南湾猴岛……
也许正因陵水物产丰饶,远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尽管当年的交通条件十分恶劣,民谚云“陵水,陵水,有命去,无命回”,但来自琼山、文昌、顺德和潮汕等地商人依然纷至沓来。即便在解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陵水依然是闻名全岛的鱼米之乡。
然而,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周边市县纷纷崛起,相比之下,陵水的脚步却显得滞重。
1990年代的房地产开发热,陵水共出让建设用地6.78万亩,主要分布在香水湾、清水湾、土福湾等沿海一线。这6.78万亩地有一个共同特征:出让价格过低、多次被转手、权属不清、拖欠被征地农民补偿款、地块零散、基础设施没有配套……
2002年,这个曾以物产丰饶著称的地方,戴上了一顶尴尬的帽子——全国唯一的沿海国定贫困县。
回忆起2002年7月初到陵水,县长王雄感触良多:台风一来,陵河两岸几个村庄的人就得跑,县城百姓连个像样的散步地方都没有。
2004年,当年陵水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仅有4343万元(包括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最不该穷的地方,确实穷得叮当响。
陵水的窘况,刺痛了群众,惊动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省委书记卫留成、省长罗保铭曾多次到陵水调研,为陵水发展把脉。
2005年5月底到6月初,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的卫留成,率领12位厅局负责人,到陵水开展了为期5天的调研。陵水许多干部至今还记得卫留成在总结讲话中的判断:“陵水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很稀缺、很珍贵,要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高水平开发建设。”
新任县委书记陈健春在充分调研后,也给全县干部们说了提气的话:“陵水很有钱,钱在哪?就在大家的脚下!6万多亩土地就是陵水的财富!”
穷则思变。陵水谋变的第一招就出人意料:这个2004年可用财力只有2000多万元的县,妙用市场手段,巧借企业之力,投入3000万元编制了25个涉及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规划。
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三湾整合”,即整合香水湾、清水湾、土福湾,打造“珍珠海岸”。事实上,“三湾崛起”,撑起了后来陵水的高速发展。
可以说,没有这些规划,就断然没有今日的“三湾崛起”。
面对问题重重、盘根错节的6.78万亩土地,县委、县政府敢于碰硬,以“限时开发、无偿收回、核发换地权益书”等三种方式,开始了依法收地工作。县里甚至成立了“打官司”领导小组,仅官司就打了100多场。
经全力攻坚,至去年年底,全县6.78万亩闲置建设用地全部处置完毕。曾经被认为“手无寸土”的县政府,终于重新掌握土地开发的主动权,把“财富”重新攥在自己手中。
新的规划,吸引了多家旅游房地产企业前来投资洽谈。有了前车之鉴,县委、县政府这一次思路非常清晰:只有引进大企业,才可能真正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为此,县委、县政府明示:投资5亿元以下的项目不谈、投资强度达不到每亩100万元的不谈、项目开发前不按比例交纳保证金的不谈!
这种“宁缺勿滥”的“牛气”,让一些小企业望而却步,也让少数干部心生疑虑:这么干,会不会把人都吓跑了?
县委、县政府却十分自信:有一流的资源、有一流的规划,不怕引不来一流的企业。事实验证了他们的判断:小企业走了,雅居乐、富力地产、浙江绿城等地产大鳄却接踵而至。
短短4年,陵水先后引进26家大企业,协议投资450多亿元,目前已完成和落实投资近百亿元!
陵水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007年首次破亿,2008年突破2亿。而今年,保守估计至少3.3亿元,且税收收入在九成以上。连续三年完成财政收入亿元跨越,这对于一个国定贫困县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短短几年,陵河防洪堤、新村中心渔港、陵城文体广场、县城自来水厂迅速建成,县城面貌为之一新。
还是那条陵河,还是那片热土,当人们的观念一变,当发展的思路选定,原本一片纷乱的棋局,全盘皆活。这也印证了人们“陵水不该穷”的断言。
模式再创新:旅游反哺农业
旅游房地产的迅速崛起,让县财政的腰包开始变鼓。钱花在哪儿最见效益,最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县委、县政府开始了新的探索。
“做强旅游业、做精农业、做大海洋渔业、加快发展资源型加工业。”在陵水被称为“三做一加”的发展战略中,旅游业和农业都被置于重要位置。
尽管有了旅游房地产的强力作用,但2008年,陵水三产比重仍为55:16:29。显然,短时期内要求一个吃传统农业饭的地区完成一产、三产的结构倒置调整,不太现实。
基于县情,陵水县委、县政府选择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旅游反哺农业。在他们看来,用旅游房地产业贡献的财政收入增援农业,使陵水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设施农业迈进,进而破解“三农”问题,不失为一大良策。
投资1.62亿元的小妹水库加固扩建,县财政配套了5000万元,工程竣工后,将恢复和增加灌溉面积3万亩,为下游9.28万亩农田和城镇、旅游开发区13.2万人及重要基础设施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县财政还斥资数千万元完成了全县所有农田灌溉主干渠的硬化,实现了百姓种田用水全部由政府埋单的目标。近4年来,全县完成田洋整治11万亩,部分多年失修、撂荒的田洋得以恢复,还新增了500多亩耕地。县财政还对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给予积极扶持,目标是“每户农户拥有一亩设施农业”,农村中的较为贫困农户发展设施农业所需资金则由政府投入,相对贫困的农户向信用社贷款由政府贴息。
据粗略统计,未来三年内,陵水将至少新增2.5万个就业岗位,实现拆迁户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贫困农户每户有1人就业。随着大企业投资力度的加大,陵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由“劳动力输出型”转为“劳动力输入型”。
春江水暖鸭先知,百姓心中有杆秤。一个地方的百姓,不会过多地关注GDP多少,财政收入增幅多大?他们关注的是,这些数字里,有多少能变成他们手中的粮、身上的衣、兜里的钱?有多少能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深谙此理:近4年来,陵水财政增收部分60%以上用于民生,他们用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百姓真正共享陵水巨变的发展成果。
投入2.01亿元完成了桃源大桥、椰林大桥、椰林大道和滨河路建设;投资6000万元完成了日产3万吨自来水厂建设和县城自来水管网改造,目前正在建设自来水厂二期、英州5万吨自来水厂;投资2.5亿元完成了陵河防洪堤和拦河坝项目建设;投资6000万元建成新村中心渔港;投资1.06亿元建成新的县人民医院;从去年开始,县里计划用三年时间筹资2.5亿元,解决112个自然村、2.5万人的脱贫问题……
很难想象,如此之多真金白银的投入,没有这几年陵水经济的腾飞,没有来自旅游房地产业的强力反哺,钱从何来?
今年3月29日,1.5万名观众和参演的黎族、苗族演员一道,在新落成的陵水体育场度过了一个载歌载舞的“三月三”,陵河见证了这县史上最蔚为壮观的节日场景。
现在的陵水文体广场,不论是旭日初升的清晨还是落霞满天的下午,都有大批市民聚集于此,或锻炼、或小憩,怡然自得;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内,到处是沉醉在运动快乐中的人们。
今年7月16日,陵水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在县体育场开幕。参赛者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仅6岁。人们在一流的体育场馆中挥汗拼搏,切身感受着家乡发生的巨变。
昔日的“水患之地”——陵河两岸,如今成为老百姓休闲的最爱之地。
发展再持续:后劲已然在胸
今年上半年,陵水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总量已升至全省第七,增幅全省第一。而去年陵水此项统计增幅也是独占鳌头。
短短几年,陵水的社会变化令人瞩目,陵水经济的腾飞模式,成为各市县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也有人给陵水未来的发展投来问号:陵水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从何而来?
“我们追求的是有序、健康、稳定,不要大起大落,更不图昙花一现。”陵水县的领导一再对我们说。采访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在谋划未来可持续发展上,县委、县政府已然成竹在胸。
事实上,收回的6.78万亩建设用地,县政府并没有消耗殆尽,更没有寅吃卯粮。而是在加快现有项目建设的同时,合理控制土地资源开发节奏,做到“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在开发中谋求项目收益的最大化。
王雄告诉记者:“海滨地并不是全面开发、遍地开花,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们集中精力抓好2.5万亩建设用地开发,还留着4万多亩呢!”
与建设国际旅游岛相适应,陵水已经悄然布局,从农业为主的县,向旅游为主的县转变。意在以三亚为中心的南部旅游经济圈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县政府在出让土地时明确要求,海湾一线地必须建高档酒店,二线地才能开发地产项目。
今年3月28日,在陵水清水湾雅居乐项目开盘仪式上,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与新加坡莱佛士酒店国际集团、万豪国际集团、希尔顿国际亚太有限公司、奥特瑞格亚洲酒店(泰国)有限公司举行了签约仪式。拟在清水湾兴建6家超五星国际酒店,其中包括朱美拉酒店、莱佛士酒店、W喜达屋度假酒店、JW万豪酒店、希尔顿酒店和奥特瑞格酒店,总投资超过50亿元。这些依湾而建的顶级酒店,预计在2010起陆续开张营业,届时将组成滨海酒店长廊。
而据陵水有关部门透露,陵水规划在建的五星级酒店多达25家。可以想见,未来数年,即便“一次性交费”的房地产业对财政收入贡献开始乏力,这些酒店带来的滚滚税源,高端客源带来的消费,也将成为支撑陵水发展的新动力。
到2011年,陵水全县的各类重点项目建设将完成投资达250亿元。其中2009年之前属于投资拉动期,主要是打基础阶段,将完成投资约150亿元,2010年和2011年从投资拉动期转入投资、经营“双轮驱动”,进入快速发展期。再奋斗5到10年,步入稳步发展期,主要靠经营拉动,向管理要效益,打响“珍珠海岸:休闲度假之洲”的特色品牌。
值得高兴的是,陵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企业的关注,不久前,又有数家颇具实力的大公司向陵水抛出橄榄枝,拟建设主题公园,让中外游客今后不仅在陵水住得下,还要玩得好。陵水旅游业的产业链,将会再次延伸……
“一花独放不是春”,旅游房地产业凯歌高奏的同时,在发展海洋渔业和资源型加工业上,陵水也体现了深谋远虑。
斥巨资建成新村中心渔港后,陵水积极扶持渔民造大船闯深海,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渔民每造一艘大船补贴20万元,目前建造11艘大船,发展了16组深水网箱养殖。
提蒙农副产品加工厂、新村3000吨海产品加工厂等一批资源型加工业相继建成,提高了农产品、海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
陵水的科学发展,正在聚力;
陵水的科学发展,正在发力……
陵河之水还在流淌,还在吟唱,载满欢乐,向着希望,憧憬幸福,千年万载,生生不息……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