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仙岭下弹绿韵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科学发展纪实
近年来,依山傍水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图为碧水环绕的保亭县城。 本报记者张杰摄
这是一片圣洁的土地。
甘工鸟在这里涅槃,七仙女从此间下凡。一个美丽的传说,环绕着这片山峰,世代黎苗的憧憬,伴随着山青青,水盈盈……
这是一片沸腾的土地。
黎苗的祖先在这里开垦文明,革命的烽烟在这山谷点燃。1948年,这里就先于海南全岛两年获得解放,七仙岭那时已是红霞一片……
这是一片风光的土地。
当科学发展的春光灿烂,这里花红草绿,生机盎然。绿色旅游之路拓宽了山门,驱赶着贫困,她让人惊讶,又令你倾心,不时地呼唤着人们:走进保亭……
七仙转身,“两个融入”一线天
尽管保亭先于海南全岛两年获得解放。但是步入和平建设时期,她的发展却长期落在全省后面。贫穷与落后是这里的代名词,仿佛泣血的烙印,深刻在这个国定贫困县的身上。1988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之时,一年的财政收入仅509万元。
1995年8月,保城河的一场特大洪水,将县城变成了一片汪洋,沿河两岸的声声告急揪痛了保亭人的心。此后,保亭从治河修堤开始,建设有了起色。2001年,陵水至保亭高等级公路开通,使保亭与东线高速公路连接起来,为保亭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过,这个人口不足20万的山区农业小县,发展的脚步依然迟缓。看着周边市县或凭资源或借地利,纷纷迈开发展大步,保亭人无数次地扪心发问:我们该向何处去?
解放思想是谋求发展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加快发展的起点。保亭人的思想观念经历了曲折的裂变。
县委书记郑作生履新之初,保亭的发展规划定位为“中部的璀璨明珠”。但是,这颗明珠何以璀璨?人们并未明确。
这里没有重工强企,只有零星的工业业态;这里没有三亚、五指山的名气,外界对保亭所知甚少……
然而,这里资源独特——森林覆盖率超过80%,位居全省前列;热带雨林、石林、溶洞引人入胜;黎苗风情古朴浓郁;还有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汇集雨林、温泉、奇峰、民俗,令人叹为观止。
保亭,能不能从特色中释放生产力,变资源为资本?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个清醒深刻的认识。
有人曾经固执地认为,保亭的职责就是保护环境,发展并不重要。可是,这种绝对化、片面化的保护观,让保亭尝遍苦涩。国企改革要钱,民生建设要钱,钱从何来?等米下锅的保亭开始拍卖土地,但是,地价即使压到最低,仍然无人问津。谁能相信,1990年代,买下整个七仙岭旅游区的开发权,曾经只需10万元,而投资者最终还是放弃了。贫穷就像一座大山,将绝对化、片面化的保护观击得一败涂地——农民进山砍伐屡禁不止,甚至发生过群体性事件。
事实告诉保亭人,贫困只会加剧生态恶化,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改善生态,最终打破贫困加剧与生态恶化的怪圈。坚持在保护中合理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促进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新的时期,保亭坚定不移地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
去掉束缚发展的思想桎梏,“两个融入”的战略应时而生:融入三亚,参与南部旅游圈分工;融入中部生态保护区,做好环境保护。
郑作生分析道:“保亭现在念的是‘山海经’。用绿色山林旅游产品弥补蓝色海洋旅游产品的不足,扩大三亚旅游圈的范围和内涵,实现‘山海并举、蓝绿互动’,促使保亭旅游全面融入三亚旅游发展战略,构筑‘蓝色三亚,绿色保亭,浪漫天涯,黎苗七仙’的特色旅游格局。”
“两个融入”是对保亭优势的再分析。向北,中部山区是海南绿肺,具有无可比拟的生态优势;向南,三亚是旅游排头兵,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保亭正处在二者的交汇点上。相对于三亚,保亭具有环境优势;相对于中部山区,保亭又具有靠近三亚的区位优势。借三亚这条大船出海,重点发展旅游业,是保亭当仁不让的选择。
“两个融入”是对保亭机遇的再解读。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对全省旅游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三亚主打的海洋品牌限于沿海一隅,发展宽度有限,必须寻找一种具有全新体验的旅游产品丰富三亚旅游的内涵,为此三亚提出大三亚“南部旅游圈”概念,保亭正站在三亚旅游扩张的门槛上。
“两个融入”是对保亭之于全省的再定位。“两个融入”的根本是实现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保亭必须站在全省区域经济的功能分区上定位自身的发展,和周边市县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
“两个融入”是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再认识。融入中部,保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融入三亚,保亭可以更好地进行生态保护。现在,三亚市每年拿出上百万元,支持保亭的环境保护和民生建设,“两个融入”初现良性互动。
“中部明珠”如今有了最新诠释,即把保亭建设成为中国最佳的国际温泉度假养生保健之地,中国最佳的生态人居之地,中国最佳的绿色旅游县城,中国最佳的民俗文化旅游县城。
今年,保亭制定的中部第一个生态旅游区规划,特地请来为三亚制定旅游总规的原班团队,从内容到规格,力图与三亚浑然一体。
“构筑生态文明健康县,打造黎苗文化品质城”。一方面,保亭坚决进行封山育林,严格清理被侵占的国有林地;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旅游开发项目不断进入,今年就将新改扩建8家五星级酒店,高端接待能力增加2倍。
去年,保亭地方财政收入首次过亿;今年上半年,保亭的GDP增幅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两项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二,为人瞩目。
勤梳巧扮,山鸡变成金凤凰
环境是保亭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本。保护生态、整治环境是全县上下的共识。在环境建设上,保亭前后两届县委、县政府既有大手笔,也重小细节。
2004年,一家企业准备投入10亿元扩建县水泥厂,县里一年可增加财政收入千万元,当时年财政收入不足3000万元的保亭没有接受这个项目;今年,县水泥厂和橡胶加工厂的大烟囱相继关闭,保亭再无一家污染工业;不久前,保亭又底气十足的否决了一家开发商建设高层“国际会议中心”的规划。“保亭不需要突兀的高楼,保亭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城在水中、城在绿中、城在花中、城在景中’。”
“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让保亭先后获得海南唯一的“全国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的称号。
梳妆打扮的不仅是脸面,也是心灵。环境的转变实际上也是人的转变,特别是干部作风的转变。县委县政府从去年开始,开展新一轮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再创作风新优势,再树干部新形象”。
保亭县长彭家典说:“在作风建设中要求干部牢固树立‘五种理念要求’,即观念是保亭加快发展的最大财富,规划是保亭加快发展的最优势资源,环境是保亭加快发展的最大品牌,资本是保亭加快发展的制高点,特色是保亭加快发展的生命线。”
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处理了少数故意刁难企业的基层干部,使得投资环境为之一新。
梳妆打扮最终体现出的是气质,是韵味,是文化。保亭将“文化营销”提高到决定未来发展的高度。
浓浓黎家风,悠悠苗岭情。身在保亭,处处能感受到民族的风情、文化的魅力。各酒店景区,纷纷将黎苗文化元素引入旅游产品之中;灿烂的黎锦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4项古老神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被发掘传承。在县城的入口,在七仙广场的周边,在保亭河两岸的绿化带,黎苗民俗风情也触目可及,成为保亭独特的民俗推广方式。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举办的七仙温泉嬉水节,已经成为保亭文化的“知名品牌”,黎苗服装、黎苗歌舞、民族美食等民族文化的展示活动越来越多,每一次活动,都是一种亚文化的挖掘和开发过程。保亭的目标,是全方位地对民俗文化加以开发,形成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旅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异域体验的追求,它藏在每个人的心中,越是高端的游客,越追求全新的体验。保亭想做的,就是用文化穿透他们的需求。
从被人遗忘的山鸡到展翅高飞的金凤,保亭让世人认识了她的美丽。她的美如此特别,不是富家女的雍容华贵,不是时尚人的冶艳迷人,而是清新自然、充满亲和力,仿佛环佩叮咚的黎苗少女,让人赏心悦目。
在七仙岭、在呀诺达、在槟榔谷……主要景区接待游客人数、滞留时间和平均消费都在不断增长。从2005年到2008年,全县旅游接待游客量翻了一番,旅游收入完成了2千万到亿元的跨越。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又成倍增长,旅游收入增幅超过50%。
大区小镇,产业延伸添后劲
2008年,保亭的发展实现了两个历史性的转变。
在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中,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以旅游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主导发展的跨越式转变;在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民间资金投入大大超过政府投入的比重,保亭的经济增长已从长期依赖国家投资推力被动增长,转入了民间投资拉动自主增长的良性轨道。保亭经济实现了自主扩张的内生性发展。
许多市县梦寐以求的经济结构转变,保亭在短短数年间悄无声息的做到了。
新的产业龙头是旅游。去年,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带动房地产等一批关联产业迅速兴起。旅游业成为保亭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充分利用这个县域经济“引擎”的力量,保亭又描绘出“大区小镇”的蓝图。这种创新的旅游业态意味着,保亭不仅仅发展大的度假区、景区,还将在景区周边建设各具风情的旅游小镇,依托它们开发主题性度假群落,使得旅游上下游的产品在这里汇集,产业链在这里得到延伸。
在“大区小镇”蓝图背后,保亭人思考的是,什么样的政策可以让农民和旅游更好挂钩,使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好处?怎样才能使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挂钩,更加有力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答案在“大区小镇”规划所在地三道镇已经有所显现。
“三道、三道,天到、地到,只有人不到。”这是对过去三道镇的形象描绘。这里直通三亚,交通便利,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但就是吸引不到投资者。而近年来,随着呀诺达、槟榔谷等旅游景区的开发,投资商对三道的热情瞬间高涨,强力带动着该镇相关产业的发展。
只能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这里的变化。沿着海榆中线公路前往三道镇,路两旁一家挨一家的酒楼、宾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镇上史无前例的出现了第一家住宅房地产项目,一开盘,价格就直逼保亭县城房价。
年过七旬、织了一辈子黎锦的黄阿婆,没想到织锦现在成为她的工作。这里的农民,依靠旅游业为主创收,人均收入已达8000多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2倍。
在保亭的规划里,“大区小镇”更像是为服务业、商贸业以及人民就业搭建起的一个平台,成为旅游业拉动新农村建设、全面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杠杆。
旅游业的气息渗透到了保亭建设的方方面面。
一走进县政府大楼,28个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和20个民生项目挂在最醒目的位置,让人不免惊叹于保亭的魄力。
民生工程也是环境工程,更是产业延伸工程。几乎每一项重大基础建设,都会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旅游业这个经济发展的龙头。
其中,有从保亭到海棠湾的高等级公路,建成后保亭到“国家海岸”的车程仅20分钟,到凤凰机场仅40分钟,实现和南部旅游圈更紧密的连接;有投资3000多万元的文化中心,黎苗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将获得更有力的支持;还有即将建成的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最大的民生工程当属年内投产的供水工程,一举将保亭自来水的水质从三类提升到一类,并向七仙岭旅游区供水,保护山上的清溪流泉免遭破坏……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