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忙碌了大半年的人们都想趁着假期好好放松一下,少不了约上亲朋好友,或是全家外出就餐。记者17日从海南省工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了解到,每到节日期间,餐饮消费投诉成了热点问题。为此,工商人士专门列出节日餐饮消费几大猫腻,给消费者打打预防针,以免消费者上当受骗。
猫腻一:打折广告水分多
一般到了节假日,餐饮企业都会推出各类优惠活动,而打折是商家最惯用的一招,但这些打折多是噱头,消费者一定要理性对待。
消费者黄小姐向12315投诉称,今年教师节期间,她与学生到三亚市迎宾路一家酒楼吃饭,酒楼打出“凭学生证和教师证菜品一律打7.5折”。但当她消费后,商家却拿出菜单说有星的菜品才能打折,明显存在欺诈行为。
省工商局有关人士介绍说,餐馆宣传菜肴打折, 写着“节日期间打XX折”,但实际上指的只是个别菜品才打折,而非全单打折,然而这些在广告上并没有注明,因此有不少食客理所当然认为全单打折,结账时自然会发生纠纷。
猫腻二:商家经常算错账
消费者韩先生近日在某烤鸭店就餐时,点了一份菜,菜单上标明是58元一份,但到结账时发现变成了98元,这让他大吃一惊,与饭店交涉时,对方连连道歉,说是算错了账。
不少在外就餐的消费者有一种体会,就是餐馆的服务员经常会算错账,但往往只多算不少算。一业内人士透露,这故意算错账其实有时是商家有意而为。因为很多消费者就餐后并没有核对账目的习惯,尤其是请客的消费者,更不好意思当着客人的面对账,所以一些饭馆抓住了食客的这一习惯,一有机会就出手“猛宰”。但如果消费者核对账单发现出错时,商家便以算错为由推卸责任。
猫腻三:用代金券“钓大鱼”
“吃够多少元送代金券……”这在海口不少酒楼餐馆早已是一个普遍现象。“返券”对于一直死板做生意的餐饮圈,本是个有创意的好事,可这代金券往往用起来却让人头疼,种种限制让消费者不经意间走进了商家设下的消费陷阱。
消费者郑先生到海口蓝天路一家饭店吃饭,结账时用了一张20元代金券准备买单,但服务员却说代金券只限于西餐厅用,不能在中餐厅用。郑先生非常气愤,明明代金券上写着的是中西餐厅都可使用,商家怎么如此不讲信用。郑先生投诉到工商部门,才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记者发现,海口不少餐饮企业赠送的代金券要么规定时间段使用,要么规定消费满一定金额才能用一张。如果消费者事先不问,服务员也不会主动介绍代金券如何使用,只是当消费者结账时,服务员才会告知消费者。
工商人士介绍说,一般人拿到代金券往往为了花掉赠券都会来再次消费,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代金券只不过是一个虚设的“诱饵”。因此,消费者在消费时一定要理智,千万别“上钩”了。(记者程娇)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