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牙叉镇九架村符育壮家门口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苍翠的山林。屋前,是几十株挺拔秀丽的槟榔树;屋后,整座山都种上了成片的槟榔,夹杂着小片橡胶林;稍远的山坡上,是全村唯一一片天然木棉林。总之,没有一处看不到绿色。
符育壮站在院子里,指着周围的山林说,原来可不是这样。谁能想象,这个掩映在森林中的村子,森林覆盖率曾经仅30%。
按照当地的习惯,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间,人们都要点火烧山,烧去老的荒草,以便让放养的黄牛能吃上新长出的嫩草。“那时候,在县城里都能看到我们村烧荒的浓烟。”符育壮说,全村1万多亩土地,除了3000亩受政府保护的天然林和少量经济林,其余都是荒山,农民只能从山上赚到很少一点卖牛的收入。
2002年,白沙在九架村开展退耕还林试点,一下子退耕上千亩土地,只有种上树才能拿到政府每亩259元的补贴,村民们用政府补助的钱购买了种苗,种上槟榔和橡胶。早就开始种槟榔的符育壮将退耕的地全都种上了槟榔,他的槟榔林发展到近200亩。“每年有近6万元的收入,在槟榔价好的年景,年收入20万元也不稀奇。”
白沙黎族自治县是海南的林权改革试点县。去年,村里开展林权改革,明确了每家每户林地的权属,烧荒的渐渐少了。“现在林地都是自己的,大家都想多种些树,多增加些收入,烧山的差不多绝迹了。”符育壮说。
看到县里的槟榔加工厂少,符育壮去年琢磨着办一个加工厂,但是缺乏资金,林权改革又给他带来了机会。他用15亩槟榔林的林权作抵押,从农信社贷了5万元,开办了一个年加工能力20万斤的工厂,每年至少可以增加2万元的收入。
“从退耕还林到林权改革,村里的变化太大了,森林覆盖率从30%到77.43%,哪想得到啊。”符育壮掐指一算,除了田地、宅基地、水沟等等,村里能种树的地都种上了,全村拥有槟榔2000株以上的有10多户,上万株的有4户。本报记者 彭青林 特约记者 唐崛
(本报牙叉9月20日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