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前,这一带为海滩,周围居民以捕鱼煮盐为生。据史料记载,盐灶路八灶街一带原来有八个村,从清朝初年开始,先后形成了老庙、新庙、上灶、下灶、博义、六灶、七灶和八灶等八个村庄。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老庙抓鱼虾、新庙拿竹杆,上灶跑临高、下灶贩盐卖,博义煮盐忙,六灶破竹杆,八灶挑大粪”。意思是说,老庙村主要在海滩抓鱼摸虾;新庙村拿竹杆撑船到近海捕鱼;上灶村跑临高地区做生意;下灶村主要从事贩卖盐的生意;博义村以加工煮盐为主;六灶村从事破竹杆编织加工竹笼销售;八灶村挑粪种田,从事农业生产。其中,七灶村在上个世纪的前期、中期已经消失,因而顺口溜中没有提到。这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这里周围村民的生存状态和生产方式。
而盐灶旁边的八灶街,是一条海口城区的特色小吃街,在这里你可品尝美食、享受椰风。八灶街长560米,呈南北走向。街道不长,但人气很旺,很热闹。街头最有名的是远近闻名的牛鞭、牛尾店,一溜排开,食客盈门。每当夜暮降临,八灶街的牛鞭、牛尾店生意开始热闹起来,食客们围桌而坐,吃着火锅,喝着啤酒,吃得全身冒汗。吃得过瘾时,男子们干脆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吃喝,酣畅淋漓。
小编这次海口小吃搜索的目的地是盐灶跟八灶街交接处的一处小吃,据说这里的小吃已经经营几十年了,一般老板们都是早上到新民西路买回原料加工,中午才开始摆卖,一直到晚饭时候收摊,生意是特别的红火。
摊点面前挤满了大量慕名而来的食客,打包的,现吃的,总之都是来品尝美食的。
跟西庙的小吃有点类似,都属于大锅系列,不过种类比西庙那边多点,如图,琳琅满目的大锅,叫不上名字的只好跟老板说,“要这个”,“要这个”,还可以“要这个加这个”……
五个人过去,大大小小点了一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甜薯奶、猪杂、芋头、猪血、鸡屎藤。要在他们间评个高下还真难,甜薯奶的浓郁、猪杂的爽口、芋头的饱实、猪血的嫩滑,还有妈妈味道般的鸡屎藤。
当然,还有必点的腌菜,盐灶的腌菜跟西庙的相比,少了海带的海鲜味,正好符合我这个不吃海带的食客的口味
脆肠什锦酱伴田螺,这应该属于盐灶比较奇特的一道小吃。海南特色的什锦酱加上倍有嚼劲的脆肠和田螺,首席推荐了。
老巷里的海南特色美食,就是这样,用它最纯朴的味道,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