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广网9月2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30分报道,就在各方都在为火爆的国庆旅游市场笑逐颜开的同时,近两天,有关各地景区门票是否顶风涨价的消息又牵动着每一个计划出游的人以及各旅游景区和主管部门的神经。
我注意到,对本次国庆8天的“黄金周”前部分景点的涨价动向,媒体舆论立场大抵是义愤填膺人人喊打,抑或是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老实说,从感情上讲,我也不倾向于“黄金周”前景点涨价,因为“黄金周”基本是家庭自费出行,且其中不乏平时无假无稳定收入可言的低收入打工者,相对于公费出游和有钱有假者淡季低价出游,涨价无疑对他们不公,甚至打压了他们的出行热情和计划。然而,冷静下来理性审视,对景区“黄金周”前景点涨价也不必一棍子打死。
对“黄金周”前景点涨价行为应当区别对待。首先,对涨价行为应当厘清市场调节与非市场调节分野。对国家管理的也即国家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景点,其涨价行为理当按既定规矩有所约束严加监管;而对已然放开的民间投资景点,国家只是游戏规则“守夜人”,其景点价格高低理应由旅游市场规律自发调节,换言之,由经营者自由定价,消费者自主选择。其只要维持好“游客玩得起,经营不亏损”这个价格盈亏平衡点,旺季游客多时涨价和淡季游客少时降价乃是市场规律作用的必然表现,既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宜人为干预。
其次,应分清违规涨价行为与非违规涨价行为的界限,涨价问题的焦点不是涨没涨价,而是涨价是否违规?对近日有媒体报道:“全国多地景区门票“十一”前顶风涨价、有的涨幅竟高达70%”,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主管副司长许昆林接受中国之声记者冯雅采访时称“属于媒体误报”。因为他们从了解的情况看,“十一”前国家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景点并没有涨价。发改委特别强调,在此之曾连续发过几个文件反复要求“十一”前和“十一”期间绝对不能调整门票价格,对此他们将加强监测和管理,如有违规将及时查处。值得注意的是,某旅游公司营销中心负责人却透露,近几个月确有一些重点景区在发改委4道限涨禁令发布间隙涨了价,其中,某景区金顶索道的涨价幅度高达70%。对此,相关部门理应继续深入调查弄清原委,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给公众一个明白,还依规涨价者一个清白。而对上述报道中提到的票价上涨70%者,实乃四川民间投资的一个比较小的景点,既然国家已放开民间投资的景点是放开的,是由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换言之,其“周输打黄盖”式的涨价行为并不违规。可以声讨诟病,却无可奈何无权叫停。
其实在我看来,景点涨价问题实质并非门票价格本身,而是多方利益的博弈和平衡。其中,尤其要防止非市场因素参与博弈和掠夺。新华社报道说,各大景点动辄数亿的门票收入中,真正用到景区资源保护上的寥寥无几,例如著名的黄山风景区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门票收入用作景区保护,云南石林景区,2008年门票收入近3亿元,而用于景区日常资源保护的支出仅为3000万元左右,也不过十分之一。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表示,对国家法规的不重视、地方政府的索取过度、景区集团人员的开支、以及自身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足,是导致景区频现涨价冲动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从涨价方来说,涨价动因并非全是市场规律作用,而是有人不劳而获从中分羹。其次,要提高游客的博弈能力。在我眼中,游客的博弈能力说白了无非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提高城乡居民收放入,让他们面对景点高价“玩得起”;另一方面,要强化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刚性,让广大工薪阶层休有其假,并藉以平时分流度假抵消“黄金周”井喷带来的涨价“冲动”。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十一中秋假日市场预测显示,今年十一中秋黄金周期间,中国公民国内游人数有望突破2亿。同时,出境游客很可能达到600万人次。我以为,我们既要看好“井喷”带来的大好商机和巨大效益,更要警惕有人从中混水摸鱼导致“井喷”伤人。当然,作为政府监管子部门的行业边界只能是: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