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观察:全国人民"上山下乡" 景区"不堪重负"
生活观察:全国人民"上山下乡" 景区"不堪重负"
来源:新华网     作者:许甲猛    2009-10-10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10日专电(记者张丽娜) “最长的黄金周”在全面红火中结束。来自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的信息显示,全国主要旅游城市景区点的接待数量,接连出现同比增长100%、200%、300%的格局,短短几天时间,形成一股全国人民“上山下乡”的热潮。然而,繁荣的旅游业发展背后则掩藏着诸多难以承受的负担。

  游人如织人声鼎沸:风景名胜区喊“挤”

  家住呼和浩特市的顾珍和家人在四川峨眉山度过了这个长假。几天玩下来,她最大的感受是“累”。“人一个挨着一个,说是‘煮饺子’也并不为过,这些美景和名胜简直被蜂拥而至的游客挤爆了。”顾珍深有感触地说,人们大老远到风景名胜区游玩,都图个欣赏美景愉悦心情,但是走完这一趟却感觉是花钱买罪受,折腾人更折腾风景。

  记者调查了解到,很多景区都因为游客人数激增而不堪重负,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激增的游客给景区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贵州的一些溶洞景点正遭受着这样的破坏。河南游客秦先生说,3年前他去过贵州一个著名的溶洞景点,洞内的石柱、石花等奇特景观犹如鬼斧神工,身临其境仿佛进入了奇幻世界。但去年故地重游时他却发现,景点竟开了多个洞口收费创收,结果过多氧气入洞,导致溶洞风化,原貌受损严重。

  此外,部分游客素质不高,对古迹“动手动脚”、乱刻乱画,给自然风景和历史遗迹都带来无法恢复的破坏。在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工作的金海燕说,她国庆期间到内蒙古昭君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很多游客顺手把矿泉水瓶丢在了山上,还有很多人对植被“拈花惹草”,文物陈列室内四处都有“请勿触摸”的警示牌,但不少游客还是抑制不住好奇的心理,用手触摸。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朝克分析说,“游山如观画,登山如读史”,只有真正喜欢大自然的人才会去亲近自然。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对山水没有兴趣也盲目去旅游。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区都面临着黄金周“旅游超载”和过度负重的现实,集中的参观人流与文物保护较高的环境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些现象已导致不少景区从内到外都发生了令人不安的质变。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要解决此困境,提高门票价格“吓退”游客并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考虑限制游客接待量,可以制定合理的日接待量,人们想去游览必须预先订票。

12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 一天
  • 三天
  • 一周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