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民族聚居铸就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也孕育了极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工艺精华、宗教文化。传统的风俗与文化生活令人怦然心动。三亚文化艺术有神话传说、民间舞蹈、民族音乐、雕塑、园林、宗教、工艺品等等。体裁多样,形式各异,美化了三亚,精装了三亚,使人们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民族舞蹈:黎苗歌舞是三亚舞蹈艺术的代表,其舞姿提炼于狩猎耕作基本动作,其旋律提炼于民间传统歌谣。每逢丰收,新春佳节,“三月三”黎苗同胞不约而同,携妻带子,来到村寨开阔之地燃起火把,敲响铜锣,舞起“打鹿舞”、“鹿回头”、“椰壳舞”等欢庆舞蹈,自娱自乐,唱也融融,舞也融融。基中《跳柴舞》被评为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并被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保留舞蹈之一。
椰雕 贝雕 标本:姿态各异的椰雕工艺品、贝雕工艺品及各种海洋动物标本、蝴蝶标本,是三亚新近崛起于海南旅游商品市场的工艺美术新品种。民间艺人利用椰壳、贝壳资源,摄取生活中的神话传说为表现体裁,精心雕刻,再现生活。
园林 雕塑 建筑:三亚市一座依山傍海,充满椰风海韵的园林城市。在南山文化旅游区,有以生态和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雕塑精品;在天涯海角游览区有伴着不息涛声的历史名人雕塑群;鹿回头山顶公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在诉说“鹿回头”美丽的爱情故事;亚龙湾中心广场,一座荣获国家建筑“鲁班奖”的现代园林广场及雕塑群,将把您带回久远的历史,一切的一切让您目不目不暇接。
宗教文化:三亚宗教文化丰富齐全。
伊斯兰教:1000多年前随回民传入三亚,清真寺、伊斯兰古墓异彩纷呈。佛教:三亚南海观音菩萨长居之地,南山文化旅游区的“观音阁”供奉着世界首尊“金玉观世音”。道教:南山文化旅游区完整地保存着道教开始祖相关遗迹。
三亚民族:全市总人口50万,市区23万人。多民族聚居,有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5%,其中黎族18.4万人,苗族3407人,回族7096人。语言有普通话、海南话、军话、迈话、黎话、回辉话、儋州话、蛋家话等。
黎族同胞是三亚的原住居民,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历史悠久而又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黎家织锦,堪称古代纺织技术的一绝。据说,宋末元初的纺织技术改革家黄道婆居留崖州期间,因为学习过黎家的纺织技术而扬名天下。
黎家歌舞,是源于劳动生活的艺术创作,世代传承发扬,如今已成为民族歌舞一朵艺术奇葩。此外,还有黎家婚俗、黎家礼仪、黎家服饰等,汇成了一道独特的民族风情。苗族和回族同胞是移民来三亚定居的民族。回族人可能有部分是来自中东的移民。
三亚市羊栏镇是海南穆斯林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回辉、回新两个村庄,约有6000多人。
据史学工作者考证,海南穆斯林是占城(现属越南)来的阿拉伯人后裔。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在与当地民族交往中,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又保留原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习俗。
三亚回族人讲回辉语,这是柔和当地黎语、迈话方言和原民族语言的一种方言,在我国回族中是十分独特的。回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汉人穿着打扮无异。女人服饰却仍保留着唐宋朝代妇女服饰遗风,富有特色。她们头戴大花彩色毛巾帽,以斑布为衫,纽扣从颈部沿上身右侧开,一般为8个,别具一格。她们崇尚黑、绿、蓝、白色,不喜欢花红色。回族妇女聪慧,善做生意,在海口、三亚街头常可看到她们活跃的身影。三亚回民信奉伊斯兰教,依从《古兰经》每日5日次向真主祈祷,每周五集中在清真寺做“主麻日”,讲《古兰经》,传授圣训。由于教律森严,回族仍然保持着其祖先诸多传统,她们不仅是海南省伊斯兰文化的唯一代表,而且有重要的人文景观,其古迹有《正堂禁碑》、梅山古墓群、海棠湾古墓群和清真寺等。
三亚的汉族居民都是来自大陆的移民。在古代,他们虽有强大的传统农业开发能力,但战胜热带疾病和台风的能力较弱,在这里扎根下来的不多。到隋朝时,海南岛的汉族移民总数从未超过2万。明末清初战乱,大批福建、广东等地的平民,为了躲避战乱携家带口移居三亚。如今,保港、马岭、南海居委会、西瑁洲岛等地的居民都是大陆移民后裔。
解放初期曾有解放军复员兵移民到军垦农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建立海南农垦改变了海南的农业结构,而且海南的人口结构,在建省办大特区前夕,海南农垦系统人口已达百万,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6。1968年,曾经有三十多万红卫兵、知识青年渡过了琼州海峡,其人数高于上个世纪美国开拓阿拉斯加的“淘金热”。三十万知青到海南。到后来知青返城潮中,三十万知青几乎全部又渡过海峡返回原居住城市。改革开放之后有海南建特区移民潮。汉族移民,带来了内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对三亚的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亚当地传统民俗:民间传统婚俗:习俗清《崖州志》记载,崖州地区“俗重槟榔,婚礼纳彩,用锡盒乘槟榔,送至女家。尊者先开盒,即为定礼,谓之出槟榔。凡女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槟榔。”时至今日,三亚地区“槟榔问亲”、“红纸合命”、“挑饼”、“洗头”、“和门”(新人婚礼第二天回娘家)等古老婚俗依然存在。
婚礼前3个月,男方的父亲和姐姐选择吉日,拿着槟榔等水果来到女方家与家长见面。相互寒暄后,女方家长将周梅的阴历生日写在一张红纸上交给男方长辈。男方家长将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送给算命先生“红纸合命”后,随即定下“挑饼日”和“结婚日”的时间。
在三亚一带地区,“挑饼日”是隆重婚礼的盛大前奏。男方所送礼饼必须是双数,意即成双成对。周梅说,双数中不能挑4,当时男方挑了6担12筐的“礼饼”。“礼饼”包括糕点、糖果。水果、猪肉、鸡、香烟、白酒、米、槟榔和鞭炮等物品。根据规矩,每个筐底都必须压上1个数目为双数的出门“红封”。第一担“礼饼”将彩金、首饰放在筐内,第二担“礼饼”是米、鞭炮和烟酒,第三担“礼饼”是槟榔、猪肉和鸡。“礼饼”由6位生过男孩、家庭和睦的中年大婶送到女方家中。“礼饼”送到后,周家已经准备好的酒席正式开席,宴请女方亲戚好友。
按照习俗,女方不能让男方送饼的人空筐回去,还应该将男方送来的糕点、饼干和桔子留一些让媒人带回去。当天晚上,新娘在伴娘、“姐妹”的陪同下,到美容美发中心梳妆打扮,是为“洗头”。第二天就是结婚日。凌晨5时,新娘早早地就在伴娘等人的陪同下,到婚纱店化妆打扮。7时30分,新郎带队到新娘家接亲时,新娘和伴娘、“姐妹”们故意锁门不让他们进来。出些小节目相互逗乐后,在年轻人嘻嘻哈哈酿造的热闹气氛中,喜气洋洋的新娘在伴娘和“姐妹”的陪伴下出门。出门之前,新娘新郎要向女方家中最年长的长辈敬献槟榔,长辈则还以“红包”。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新人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坐上迎亲婚车开向男方家中。陪伴新娘的除了伴娘、“姐妹”外,还有自己的嫂子和兄弟。在本地风俗中,陪嫁姐妹越多,说明新娘的人缘越好。8时50分,新人到达新郎家中,拜过祖公后进入洞房。婚床上撒了许多花生、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11时半,新人和亲朋好友到酒店喝喜酒。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新人向各位来宾敬上槟榔和香烟。婚礼第二天,新人必须拿着一些糖果、饼干和槟榔在中午12时前回到娘家“和门”,在下午太阳落山前回到夫家。
民间习俗——吃槟榔:槟榔,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所以又有“槟榔”的美誉。海南栽种槟榔已有500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琼中、屯昌、定安、陵水、崖县等地。槟榔属棕榈科,常绿乔木,外形和椰子树一样无枝,婷婷玉立,但比椰树窈窕秀丽。在三亚,吃槟榔已成了重要的习俗。槟榔切片后沾上佐料,细咀慢嚼,吐完绿水,又生丹津,吃后脸红耳赤,正如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曾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逢年过节以及求婚、定亲和办喜事,槟榔更是不可缺少。
槟榔的种子叫做槟榔子,它含有槟榔碱和鞣酸等,可供食用。它的药用价值很高。它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鲜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眼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鲜槟榔有很长的保鲜期,你不妨在三亚槟榔阿婆买上一些带回去让朋友嚼上一嚼,去体会一次“两颊红潮曾妩媚“的感觉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