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的黎锦所要求的原材料难觅,种植范围越来越小,手工技艺耗时长,母女相传的黎锦技艺传承方式濒于消失……黎锦传统手工技艺现存空间狭窄,在现代手工业的冲击下,不得不与之展开艰难的生存博弈。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但实际保护中种种特殊困难,迫使黎锦技艺不得不走上现代改良之路。
上世纪50年代,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约有5万人,到了70年代,人数骤减至不足2万人,跨入新世纪后,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
过去,黎锦是黎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如今,仅在信仰活动、节庆、婚嫁、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才使用。
曾经,黎族聚居区普遍种植的织锦专用海岛棉,现已极少种植了,现代种植业的发展挤占了野生植物的生存空间,使得蓝靛等天然染色原料的采集变得异常困难。
黎锦传统手工技艺现存空间狭窄,在现代手工业的冲击下,不得不与之展开艰难的生存博弈。
建立传习所 保护传承人
尽管历经威胁和风险,但黎锦技艺仍活态传承至今。黎族人民为了该技艺的传承做出许多努力:民间组织多次举办专项赛事和培训班;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村等一些村寨,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从事黎锦技艺传承和制作;老艺人主动招徒授艺,将精湛技艺传授给年轻人。
这是民间社区的自发行为,更是黎族人民难以抹去的民族情怀。近年来,国家文化部联合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措施规定,建立传习所,保护传承人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7年,黎族妇女容亚美被中国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容亚美又被认定为政府拨款资助传承人,开始在多个培训班传授技艺。
容亚美8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织锦,13岁时,便可以独立完成织锦,现在她年过半百,用心去培养自己的小女儿,让其做黎锦技艺的接班人,不仅如此,凡有黎族妇女向其讨教,她总是不厌其烦,或是纺纱染线,或是编织图案,手把手、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我妈妈张雪云当年是乐东千家镇一带织锦高手,我的手艺跟着妈妈学,而妈妈又是跟着外婆学,花鸟鱼虫,电闪云雾全是祖辈一针一线地传下来,我不但要继续地传给女儿,还要传承给更多年轻的黎族妇女。”容亚美说。
目前,我省已经着手在黎族聚居市县利用现有房舍各建一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所,开设传统纺纱、染色、织布、刺绣等课程,由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收徒授艺,对有兴趣学习该项技艺的妇女进行经常性的辅导培训,使其掌握其中一项或多项技艺。
不仅如此,我省还在黎族聚居的市县中小学开设黎锦技艺课程,使少年儿童得到相关知识的学习。多渠道筹资改善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生活状况,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必要的工作经费和生活资助,以保障其传承活动正常进行。
黎锦技艺初试现代改良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邓景华说,国家将黎族传统手工艺技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参透精髓,国家保护的重点在于黎族原汁原味的纺、染、织、绣技艺,是让更多的人掌握织锦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保护一件件黎锦艺术品。
因此,保护工作要从人入手,一是保护老艺人,二是引导年轻人学习织锦,这样才能继续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的黎锦作品。
然而,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和通讯业的发展,黎族社会迅速步入信息化时代,黎族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黎族传统文化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在新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黎族青少年已不再普遍穿戴传统服饰,喜欢传统纺织技艺并掌握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此外,传统的黎锦所要求的原材料难觅,种植范围越来越小,手工技艺耗时长,母女相传的黎锦技艺传承方式受到了现代教育方式的影响,女孩到了学龄阶段要去学校读书,已无暇花很长的时间随母亲在家学习传统技艺,或用几个月时间来为自己织一条筒裙。
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实际保护中种种特殊困难,迫使黎锦技艺不得不走上现代改良之路。如何保证黎锦原材料供应,现代改良的尺度又该如何把握呢?
保住黎锦的“魂”
邓景华说,黎锦的“魂”应该是原汁原味,特指黎锦原始的海岛棉、自然的色彩、民族的图案等。在此基础上的改良,可以是集中化的生产,大胆地改造织锦工具,可以加大黎锦的幅宽、平整度等。
目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已经开始黎锦现代化改良,主要是将原始的木质腰机改造为钢制手工提花织机。
近日,记者走进保亭百货公司的一个仓库,200平方米的空间被改造为新达达黎锦研究室的生产车间,20多位下岗女工脚踩钢制织机,分层打纬,提花织锦。
一位黎族织女达瑟告诉记者:“改良后的织机可以让人坐着织布,代替传统腰机的腰脚支撑,大大降低劳动强度。”
其实,改良的织机,布幅加宽,采用棕丝框和打纬钢扣,确保了纬线提花的质量,保证织锦的平整度、密实度,显花质量也好,花纹更具有立体感。
达瑟说,改良的是织机材质,不是工艺细节,保留了原始手工编织,所以织出来的还是原汁原味的黎锦。
新达达黎锦研究室主任何月说,车间的织工多是下岗女工,周五工作制,平均每月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
何月说,该研究室参与了保亭县政府扶持项目,去年和今年接受政府投资的80多万元培训6批织工,还购置了价值40多万元的钢制织机,免费发放边远山区的黎族织女,让她们在家织锦。
保亭的做法成为黎锦技艺延续的希望,有了年轻织女的培养就有了新的生机。接下来,还有更严峻的传承困难。
由于黎锦花纹图案完全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没有现成图谱保存,按照黎族丧葬习俗,妇女平常使用的纺织工具和衣物要随主人的故去而用于陪葬,现在掌握这项技艺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随着她们的谢世,不仅人去技亡,珍贵物质载体也将消失。
保护黎锦技艺在行动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由海南省文体厅负责,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具体指导实施,目前已经建立专门研究机构,通过普查和专题调查,用文字、录音、照相、摄像等多种手段,全面记录该技艺及其传承人的相关信息,同时进行抢救和收集一批承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信息的实物,分类整理,立档管理,建成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档案和多媒体数据库,组织召开学术会议,达到对该技艺进行研究、保护、传播、教育和普及的目的。
按照保护规划,我省将在相关市县建立一批棉花、麻、蓝靛等植物纺染原料生产基地,为黎族传统纺染技艺提供基本的原材料。种植棉花300亩,麻200亩,蓝靛植物200亩,其他染色植物2000株。
研究专家正在试图鼓励家庭保持或恢复母女传承方式,首批黎锦技艺传承村现已选定,即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南开双面绣传承村、东方市东河镇西方絣染传承村、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服饰传承村、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红内麻纺传承村、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番道棉纺传承村。
这些以建制村为单位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既重视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营造,又关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广大民众的情感和欲求,因此成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选方向。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