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族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的苏式建筑———番茅大队旧址。 李英挺 摄
番茅村是一个少有的“大寨式”少数民族村寨,全村见不到一间茅草房。 李英挺 摄
上世纪70年代,陈永贵(头包白巾)视察番茅大队。 尹秋艳翻拍
近日,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份研究生调查报告令五指山市番茅村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份报告称,番茅村“是新中国乡村6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建议将番茅进行改造,建成一座生态博物馆。
何谓生态博物馆?这个对许多人来说还略显陌生的名词缘何与蕃茅村联系在一起?
走进番茅,全村看不到一间茅草房,却见一排排斑驳的苏式平房。而这个看似不太传统的黎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迎来过叶剑英、陈永贵等中央领导,和一大批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国际友人。
文海南日报记者 黄晶 特约记者 尹秋艳
绕行在海南岛的中部山区,沿南圣河蜿蜒而下,有一座静谧的小山村隐藏在半山腰上,掌灯时分,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山兰酒香,耳边仿佛响起了黎族乐器叮咚的曼妙曲声……
这里就是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村。
深山黎村的辉煌历史
长期以来,番茅村的历史地位未能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或许是它躲在大山深处,抑或是它与生俱来的低调。近日,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份研究生调查报告动议在此建立一座生态博物馆,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小乡村成为瞩目的焦点。
事实上,番茅村是中国第一个由原始的“合亩制”社会(顾名思义,全村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抵御风险,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黎族村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前夕,番茅村的变革就已经开始,1954年该村成立了黎族地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村中至今保留着黎族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的苏式建筑—————番茅大队旧址。
今年77岁的符林际老人,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广东省的农业科技专家指导番茅村科学种田,推广三犁三耙的深耕种植技术,将一年一季稻变为一年二季稻,一举解决了贫困山区黎村百姓的吃饭难题。
符林际说,番茅村脱贫后,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村”,慕名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叶剑英、陈永贵等中央领导曾前来视察,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国际友人也曾来此参观。
黎族地区第一个橡胶种植园、第一个菠萝种植场……那时的番茅村每天都在发生巨变,先进的理念,大胆地尝试,让番茅村成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试验田,被黎族同胞认定为成功改革的范例。
番茅村的历史地位不仅仅因为其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还有其大胆革新,带头打破落后的迷信禁忌,第一时间迎来思想的解放。
番茅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农业合作社的第一任社长王元昌很受村里人敬仰,他率先打破“亩头”禁忌,带领黎村百姓科学种田。
符林际解释道,所谓“亩头”禁忌是指黎村百姓每逢插秧、割稻前都要请村中最有威望的人选定良辰吉日,不吃盐、不睡觉,口念咒语,第一个下地劳动后,其他村民才能继续耕种,有时会因为所谓的吉日未到而耽误耕种。当年,王元昌第一个冲破禁忌,随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勇敢跟上,打破迷信的枷锁。
拟建海南首家生态博物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番茅村大概只有百余户人家,如今番茅村所辖福建、番茂、番芭三个自然村,居住着300多户老老小小,较好地保留了民风民俗,延续着黎族人传统的生活方式。
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番茅村是一个‘大寨式’的少数民族村寨,它不仅是黎族地区乡村,也是新中国乡村6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意义,建议将乡村进行合理改造,建成一座黎族乡村博物馆。”
海南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海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亦平,他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也会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王亦平介绍,五指山市拟建的黎族乡村博物馆,从博物馆学角度定义应为生态博物馆。这种形式的博物馆在欧美地区广泛盛行,在我国现处于探索阶段。
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是在文化的原生地保护文化,并且由文化的主人保护自己,只有文化的主人真正成为事实上的主人,生态博物馆才能巩固下去。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就开始试验生态博物馆建设,博物馆学界通常认为生态博物馆有两个起源,一是拉丁美洲起源,强调博物馆的政治和社会目的,另一个是法国起源,强调保持社区记忆。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生态博物馆概念,并于1995年在贵州省建立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即六枝特区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它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重点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王亦平建议,首先要为番茅村的文物遗存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番茅村有建生态博物馆的诸多优势,既有物质文化遗存,例如番茂大队旧址,又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织锦、酿酒工艺依然保留;生态博物馆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又丰富了传统博物馆的内涵,扩展了传统博物馆的外延,一举两得,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黎族村寨来说不失为一种最佳的保存方式。
保护黎村的最佳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黎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纺织文化、服饰文化、独木文化……可以说每一种文化都是一座博物馆。
冲山镇委书记黄石卿说,黎族特色文化传统历经3000年发展,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力保人类生活的永久活力,而如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丧失与生态多样性的丧失一样,人们很难加以复制,因此保护黎族文化成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黄石卿认为,在五指山腹地建立生态博物馆,可以加快海南中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把保护民族文化与海南岛中西部开发二者结合,既能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又能丰富旅游内涵。
黄石卿设想,建生态博物馆前首先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搜集各种文本资料,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非文本资料,保护村民口述史料、歌谣,以及民俗、建筑、碑刻、工艺品等,通过现代化的博物馆陈列理念,解读番茅村久已尘封的历史,总结番茅村乃至中国乡村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促进黎族村寨科学发展。
海南至今还未建成一座生态博物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一个极具现代理念的生态博物馆扎根五指山区,这里有黎族姑娘织锦、酿酒,也有黎族老人吟唱歌谣,更有黎族青年传承黎学的不停求索……
五指山区浓缩了海南中部旅游精华。 李幸璜 摄
番茅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织锦传承人刘香兰(左)在展示黎族龙被。 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五指山市番茅村拟建生态博物馆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多方关注。
番茅村能否最终建成生态博物馆,还须时间的等待和检验。但在民族生态文化日显脆弱的今天,探索这样一种立足于区域性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方式,让人们倍感欣喜。毕竟,保护民族文化需要实实在在的作为和一点一滴的努力。
长期以来,海南岛的旅游开发集中在东部沿海,从海口的火山文化,到琼海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再到万宁兴隆的温泉度假,最后是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殊不知独具海岛风情的少数民族集中在琼岛的中部山区,五指山市番茅村就是一个典型的黎族村寨———这里至今完整保留了古朴的民风民俗,是不可多得的民族风情旅游开发地。
近日,五指山市拟建番茅村生态博物馆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多方关注。
村民是生态博物馆的直接受益者
在番茅村听老人讲古,“忆苦思甜展览馆”是老人们最常谈起的话题,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番茅村传出的一段佳话。
当时,一位叫王进义的村民在如今的番茅大队旧址开辟一个展览馆,亲手制作了黎族特色的木鼓泥塑,展出了黎族打柴舞、拾螺舞的道具,还制作了缩微的茅草屋反衬刚刚建好的砖瓦房,让番茅村的村民从实物、照片中,忆苦思甜,珍惜美好生活,又不忘民族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展览馆逐渐破落了,当今天人们又提议建设生态博物馆时,村里的老人甭提多高兴了。
事实上,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有着诸多不同:传统博物馆强调藏品,生态博物馆强调的是文化遗产;传统博物馆往往强调建筑载体,生态博物馆强调的是一个社区所包括的区域;传统博物馆强调要有观众,生态博物馆强调的是社区居民;传统博物馆强调宣传科学知识,生态博物馆强调的则是一种文化记忆……
省文体厅文化处处长陈良说,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原则是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村民参与,既要保护文化,又要发展经济,如果不和村民的脱贫致富发生联系,是不会得到村民的拥护。
在市场经济下,生态博物馆内的村民就生活在经济利益下,商品交换悄然改变着村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是村民的强烈愿望,因此找准市场,适度开发旅游商品,例如传统的黎族织锦、自酿山兰酒等,从而带动村民集体致富。
不仅如此,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立足长远,首先会对番茅村进行现代化改造,诸如排水设施、电网改造、路政建设等,还会结合日后的旅游开发,投资新建、改建县乡公路,兴建旅游接待宾馆、餐饮设施,大力整治周边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这些都会使番茅村的村民从中受益,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居住、出行质量。
“双保”路线为旅游注入活力
翻看国内外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成功案例,不论是著名的法国勒克索生态博物馆、加拿大的魁北克生态博物馆,还是国内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无一例外都同时保护了自然、文化两种遗产,社区居民继续生活其中,过去的自然文化遗产继续保留在社区之中。生态博物馆生存在传统与现代之中,让社区居民,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村民成为了旅游市场开发的主体。
陈良说,生态博物馆的“双保”路线,一方面保护社区的古民居等建筑遗迹,另一方面保护社区居民的民风民俗,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存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而这些恰恰是吸引游客参观旅游的价值亮点。
生态博物馆一般建设在少数民族生活的社区,民族民间文化大量存在于民族社区之中,生态博物馆建设势必会打破原有社区的封闭状况,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口头文化一天天地消失,民间艺人门庭冷落,人亡艺绝并非鲜见。如何留住人,让社区居民真正融入文化传承中,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生态博物馆以自然村寨为基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村寨景观成为民族文化载体,这些不可复制的村寨景观从经济、社会、环境角度构建了村民的家园。
社区内的古民居动辄有上百年的历史,因为人的居住才有了生命力,事实上这些民居或是因为不通电路,或是没有现代的排水管线,让今人更愿意住在明窗净几的高楼大厦,没了人气,老屋很难保存。
如何让居民安心生活在老屋,延续传统民居的生命力,老屋内部设施进行适度现代化改造成为必然,或是居民继续居住,或是改建为才艺展示的场所,或是民间工艺品的加工厂等。
居民的参与大多是生态博物馆建设首当其冲的问题,居民参与不是多余的,而是项目开始的中心,是参与设计与日后旅游开发的不可或缺。
让生态博物馆与中部旅游开发对接
乡村游的热潮席卷全国若干年,现代人对乡村游的依恋可以追溯到观光农业的兴起,现在,人们的旅游注意力已经开始从单纯的观光农业向自然村寨旅游过渡,摘农家菜、品农家饭、参与农家娱乐……
生态博物馆社区居民世代沿袭的乡土民居、生活方式、民俗工艺,他们是活生生的文化携带者,并通过民族特有的方式接触着乡村以外的世界,也以此吸引满足了现代人的怀旧与猎奇心理,让生态博物馆成为渐渐兴起的旅游目的地。
以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在其旅游开发初期,当地政府通过旅游联谊、部门协调、经济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游客,又多方联系旅行社机构,使之成为固定旅游景点,游客的口碑宣传与政府主导宣传结合,让人们逐渐认识这个景点的价值意义,实现由被动参观到主动参观的思想转变。
番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运清认为,政府的扶持在生态博物馆建设初期必不可少,包括政策倾斜、税收优惠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之后就是政府对村寨居民、文物保护工作者、旅游者的科学引导。
具体来说,政府有义务帮助村寨居民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与潜力,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真正成为村寨文化的主人,为民族文化延续注入活力,这也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科研平台,对旅游者实行特定的约束,尊重民族习惯,合理调度旅游介入的时间与方式。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必将迎来全省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资产重组,位居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区当仁不让地成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开发的重点区域。
番茅村有农业学大寨的辉煌历史,也有带领黎族村寨破旧革新的壮举,更有新时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锦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的现实资源,番茅村已经具备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条件。
如今,这个昔日宁静的小山村正期待人们将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一步步走向落实!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