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岛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是由汉族先民从内地带来的,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包粽子的手法和粽子的味道都有所变化,但海岛各地大同小异,基本一致。”谈到海南的粽子,海南省民俗学者王俞春先生如是说。
对古代府城端午节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正德《琼台志》:“各村迎龙会于大溪,划船夺标,两岸聚观者无数。城落俱饷角黍诸粽(有羊角、牛胫、门闩诸品)相馈。男妇系香袋,儿女彩索缠臂,涂雄黄,饮昌阳,带艾悬门。采百般花草相斗以较输赢,取菖蒲及百卉有芬气者浸水,供余饮浴。”在美舍河上赛龙舟,在城中互换粽子,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游乐活动,400多年前海南政治、文化中心——府城的端午节好不热闹。
琼北:抛叶入田祈求丰收
王俞春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琼北地区的粽子,以海府和羊山地区的最具代表性,主要特点是个大和馅料多样。个大是因为这里谷物丰足,但本地出产的粽叶较少,不得不在用米量上做文章,因此一人一次吃不完一个粽子是常见的事,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有所改变;馅料有精瘦肉、五花肉、排骨、红枣或豆类,不一而足,也有单单包糯米的,没有馅料的粽子。”
据了解,琼北地区的老百姓包粽子,家境好的全部都用糯米,一般的夹杂一些糙米,也有纯粹用普通大米的,有些人家非常讲究,专门采摘或购买野生的狗尾粟,制作特别的“粟米粽”。
王俞春说,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天早上,琼北羊山地区的村民吃完粽子后,还有将粽叶抛到园地里的习俗,以求五谷丰登,祈愿今后生活更加美好。
此外,在琼北乡村,过去没有电冰箱的时候,农民一般将煮熟的粽子“埋”在草木灰储藏,这样可以保鲜一周左右。
琼西:精选馅料和粽子叶
熟知海南本土历史文化的林冠群先生是儋州人,说起家乡的小吃,他首推那大的粽子:“那大粽子不但要选择上好的粽叶,追求馅料丰富,有肉馅、蛋黄馅,现在还有火腿馅和豆沙馅,而且做工精细,十分讲究工艺和卫生。”
据林冠群介绍,以前商贸不发达的时候,那大人为了能用上好粽叶包粽子,经常亲自到深山里采粽叶,然后精挑细选,拣选没有瑕疵的叶子来包粽子;在熬煮粽子的时候,那大人也非常注意火候,让粽子煮熟,却又不会过火,使得口感有“粘而不腻”的独到之处。
琼南:草灰浸米保鲜最久
去年端午节,海南日报记者第一次尝到了陵水的粽子,这种粽子米色泛黄,隐隐约约地仿佛能品出一股柴火的焦味,不过回味之下,唇齿尚有余香。当地人将那里的粽子称为“机粽”。
“机粽”是怎么回事呢?18日下午,海南日报记者采访后才知道,原来陵水人在包粽子前,先用稻草灰冲水,将糯米浸上7天左右,于是米色就变成了浅黄色,而且吸收了稻草灰的味道,以致于煮熟后别有一番风味上舌头。据悉,陵水的“机粽”在常温下可以放置30天左右而不变质,这得益于之前糯米接受了特殊的“处理”。
在琼南地区,除了用粽子叶包粽子之外,也有用其它替代材料的,如三亚崖城就用野菠萝叶或艾叶来包粽子,只是那样的粽子的味道,恐怕就不如用粽子叶包出来的纯正。
那么,粽叶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据《海南植物志》记载,粽叶的学名是 “柊(zhong)叶”,主要生长在山地密林和山谷阴湿处;这类植物在我国有3种,海南都有,其中的“少花柊叶”为海南特有种类。(记者 陈耿)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