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最后的黎族船形屋——从拆除到保护
海南最后的黎族船形屋——从拆除到保护
来源:新华网海南频道     作者:王吉拉    2009-12-10

  一栋栋低矮的茅草房像倒扣的木船,坐落在群山环抱中、槟榔树的掩映下——这样的画面曾是海南黎族聚居地区最常见的景象,如今,即将消失在黎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黎族传统民居,用藤条、树枝、木棍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屋檐接地,檐墙合一,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仍有近七成的黎族群众,居住在低矮、阴暗的船形屋里。

  但记者最近在海南少数民族聚居市县采访时,每当提出想看看黎族的船形屋村落,都毫无例外地被当地人告知:现在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船形屋村寨了,只有在偏远的山区,还零星分布着一些茅草房。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陈志荣介绍说,海南建省以来,最能表明黎族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无疑是砖瓦房普遍取代了茅草屋。

  1992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每年从省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改善居住条件,从此拉开了民族地区茅草房改造的序幕。

  据海南省民宗委提供的数字,17年来,海南省财政累计投入民房改造补助资金2.65亿元,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共建成砖瓦房1574万平方米,使14.25万户、71万黎族苗族同胞告别了茅草房,住进宽敞、明亮、坚固的砖瓦房。海南省的少数民族民房改造工程,被国家民委作为全国民族地区扶贫到户十大模式之一,向全国推广。

  陈志荣认为,黎族船形屋的逐渐消失,更主要的原因是海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记者在黎族聚居市县走访了一个个专业村,了解到许多原来不善农业生产的黎族群众,目前却成了橡胶、槟榔、甘蔗、热带花卉水果、反季节瓜菜种植专业户。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群众有了经济能力自主改变居住状况,盖起了一栋栋砖瓦房,不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盖起了小洋楼,被当地群众称为橡胶楼、瓜菜楼、甘蔗楼……

  据海南省民宗委统计,2008年,海南省民族自治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51元,是1988年海南建省时的8.7倍,农村瓦房居住率从1991年的31.7%上升到目前的95%,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22平方米。

  根据海南省政府的计划,海南民族地区剩余茅草房的改造工作,将在2012年前完成。但有不少社会人士却呼吁:政府应该立即着手,保护黎族船形屋。

  过去,船形屋作为黎族群众贫困和落后的象征,不可避免地成为拆除、改造的对象;而今天,它却被认为是黎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人们开始试图挽救它的消亡。

  位于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是至今海南保存最为完整的黎族船形屋村寨,作为黎族传统民居构筑技艺的典型代表,白查村已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记者带着兴奋的心情来到白查村时,却发现这个原来有着100户人家的村落,已是人去屋空,唯余高耸的椰树,守候着无人的村落,远山的风吹来,掀起缕缕茅草,飘散在空中,一些屋子已开始坍塌——村民仅仅搬离一个多月,延续了几百年的黎族古村落,已呈现一派颓败的景象。

  江边乡乡长黄达告诉记者,今年初,白查村民房改造工程开始进行,东方市向白查每户村民免费提供砖块1.5万块、水泥3吨建新房。由于专家保护的呼声很高,白查村没有像以往的民房改造工程一样,拆掉茅草屋盖砖瓦房,政府在距离村寨约1公里远的地方,另辟了新址建村,把古村寨保留了下来。目前,白查的民房改造工作已经结束,村民都搬迁到了新村。

  黄达介绍说,上级政府拨给江边乡30万元,作为白查黎族古村落民居保护资金,但船形屋要有人居住,烧火做饭,才能保持干燥,避免茅草腐烂。

  “我们心情很矛盾,船形屋是需要保护,但我们总不能要求黎族群众继续住在低矮潮湿、烟熏火燎的茅草房里。”黄达认为:应尽快将白查村开辟成民俗旅游景点,有了需求,船形屋才有继续存在的可能。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