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黎族织锦女:用古老技艺改变生活
黎族织锦女:用古老技艺改变生活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李文婷    2009-12-14

  据新华社电 (记者周正平 秦春)今年41岁的刘香兰,带着腼腆的笑容,向采访的记者递上一张名片,上书醒目的头衔———海南省五指山市番茅黎族织锦有限公司总经理。

  还是小女孩时,刘香兰就跟着母亲和外婆学习黎族织锦技艺。“那时,只想着能织出一条可以在人前显耀的腰带、花边,一条出嫁时穿的漂亮筒裙。”刘香兰说。

  但在今天,儿时不经意间学就的技艺———织锦,却改变了黎族农家女刘香兰的人生。

  家住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村委会福建村的刘香兰,现在很少像其他黎族妇女一样下地干活,她的主要工作是编织黎锦、酿制黎族米酒,卖给酒店、景区和游人。

  “刘香兰如今可是名人,她是海南省最年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编织的黎锦还畅销到了国外。”海南省五指山市外宣办主任尹秋艳说。

  在福建村这个宁静的黎族小山村,还有许多黎族妇女和刘香兰一样,继续使用黎族古老的手工编织技术,生产黎锦旅游工艺品。

  记者在村文化室看到,三三两两的黎族妇女席地而坐织布:蓝色的经线用腰带和木棍固定在她们的腰部和脚上,五彩的纬线在织锦女手持的木刀牵引下,穿梭在经线中,一幅色彩斑斓的黎锦,缓缓成形,展现在眼前。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处处长彭桂荣介绍说,海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21项,但目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如何继续传承的问题。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引导、资助下,黎族传统织锦技艺和旅游业结合,产生了新的市场需求,既为黎族群众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又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

  黎族织锦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年10月,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锦,成为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的文化财富。

  据悉,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就开始在海南岛繁衍生息,考古学家从岛内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石质、陶质的纺轮,说明3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另据史书记载:至少在唐代中叶,黎族妇女就开始用海岛野生棉、木棉纺线,用天然染料染色,以腰织机为工具,编织“璨若云霞”的布匹,称为“织贝”“黎锦”,它们是上贡朝廷的珍品。

  2005年,黎族织锦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拨付90万元专款用于保护黎族织锦传统技艺,海南省各级政府、海南省妇联,也在传承黎锦工艺、拓宽黎族妇女增收致富渠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省财政和地方政府都拨出专款,进行黎锦文化的挖掘整理、黎锦技术培训、黎锦技艺比赛及黎锦产业化研究等,并在中部山区的琼中、保亭、五指山、东方等黎族聚居市县,相继建立了一批黎锦传习所,为黎锦的传承和黎锦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培养从业人员。

  “政府在村里设立了黎锦传习所,只有62户人家的福建村,经常在传习所参加织锦的妇女,就有100多人,年纪大的有六七十岁,最小的只有9岁。”刘香兰告诉记者,“市里派来的老师,教我们编织新的花样,还帮助我们设计新的产品。”

  她介绍说:“虽然我们仍旧按照老人们传下来的工具和方法编织黎锦,但我们很少再为自己织筒裙和花边,现在,我们根据酒店和旅游景区的订单,编织沙发布、桌椅套、床饰、壁挂,还为游客生产披肩、手机袋、电脑包。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发展,酒店和景区下的单量越来越大,单靠个人完成不了,为了接单,2007年,我们村的21位姐妹,组建了一家黎锦编织公司。”

  五指山市副市长黄桂良告诉记者,全市现在有5个织锦专业村,有2100多名黎族妇女常年在编织黎锦旅游工艺品,手艺好的,一个月可收入1000多元,少的也有七八百元,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