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86年延续美丽传说 鹿回头雕塑落成
1986年延续美丽传说 鹿回头雕塑落成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李文婷    2009-12-15

  

  ↑游客在鹿回头雕塑下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苏建强 摄

  

  ←1985年,林毓豪(右一)在协助完成鹿回头雕塑。  本报记者 苏建强翻拍

  这是一张拍摄于1986年下半年的照片,时年33岁的林尤壮(左)和广州雕塑院的老师林毓豪一起,正在对鹿回头雕塑进行最后的打磨。不久之后,在三亚鹿回头岭上,正式落成了鹿回头雕塑。如今23年过去,鹿回头雕塑依旧巍峨,见证着三亚这个热带滨海城市的飞速发展。

  以鹿回头雕塑为中心景点,三亚市在1990年代建成鹿回头山顶公园。站在鹿回头雕塑附近,可以俯瞰三亚市区,欣赏整个旎丽的三亚湾风光,沐浴习习海风。到鹿回头看雕塑,成为来到三亚游客的一个愿景,鹿回头逐渐成为三亚的重要景点,而“鹿城”亦成为三亚的别称。

  曾经担任三亚市委副书记、三亚市政协主席的陈人忠,曾撰写多篇关于鹿回头雕塑的纪念文章。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的时候,如今已经年过古稀的陈人忠,说起20多年前鹿回头雕塑建设时期的往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陈人忠看来,鹿回头雕塑将鹿回头神话凝结成了一种美好的形象。

  雕塑源自美丽神话传说

  鹿回头是三亚著名的“南海情山”,流传着一个黎族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远古的时候,有一位英俊、勇敢的黎族青年猎手,追逐着一只美丽的坡鹿,从五指山一直追到了南海之滨。悬崖之下便是茫茫大海,坡鹿无路可逃。猎手正弯弓拉弦,准备放箭。突然之间,一道金光过后,红云升腾,坡鹿回过头来,化身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女,对着青年猎手嫣然一笑。他们情投意合,结为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繁衍后代,过上甜蜜的生活。

  美丽的传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鹿回头的故事中,先是山穷水尽,后转柳暗花明。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寄托在一种超现实的“神”的力量上,这就是形象化、人格化的“仙”的出现。不过,人们一直在努力———将美丽的传说固化,将传说变得有型。

  雕塑可以满足人们这样的要求,鹿回头雕塑亦然。整个雕塑的主体是仙鹿神女与猎郎。鹿女头扎顶结、脖带项链、身穿绣花筒裙,低着头羞答答地,腼腆美丽而脉脉多情。她随意举起的左手仿佛在播种幸福生活的种子,让人从中联想她与青年猎手所憧憬的是一幅未来的美丽图画。在巨大的神鹿背面出现的青年猎手,好像在忏悔追赶神鹿的过错,惭愧地低着头,却又内心充满幸福。

  陈人忠认为,雕塑的猎手深情地抚摸着悬崖险处的鹿腿,似乎担心她掉入大海。同样从猎人的形态上又能使人联想到他与背面鹿女的情思相通、心心相印。这样,正反侧面在视线上互不干扰,但在情感上、意境上却相互地紧密联系,把一个美好的神话凝结成为永恒的想像。

  构思稿件曾经达到20多件

  鹿回头雕塑的设计者林毓豪,祖籍乐东黄流村,父辈移居三亚。1980年代,林毓豪在广州雕塑院担任老师,当时先后主创了广东的多个大型雕像,在国内的雕塑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决定在当时的崖县(即今天的三亚)建设鹿回头雕塑的时候,就将设计和建设雕塑的任务交给林毓豪。

  陈人忠回忆说,林毓豪创作鹿回头雕塑构思稿多达20多件。定稿之前的设计可以归纳为三类:其一,采用少女头鹿身体的做法,这样类似国外司空见惯了的人面兽身雕塑,没有新意;其二,人和鹿现实生活中的正常比例,则像牧鹿人,失去了神化的感觉;其三,猎郎和鹿女处理在一起,则必然流于庸俗的谈情说爱,格调不高,而单有鹿女,又感到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推敲和深入民间调研,林毓豪最后形成猎手、鹿女、坡鹿“三位一体”的鹿回头雕塑。若干年后,陈人忠在回忆文章中表述:这是一座大型雕塑,又是安置在山顶,强烈的外观轮廓、优美的曲线感、牢固的岩石建筑感,使人在远处仰望,就能对鹿回头神话故事产生深刻的印象。甚至吸引游客上山近看雕像,慢慢欣赏,细品其味。

  当时,林毓豪计划做成40米高的巨型雕塑。对此,林毓豪等专程过来选址,和崖县园林处的同志拿着砍刀,在鹿回头荆棘满地、山石凌乱的密林开路爬行寻址。最后,大家认为,在这滨海的山峰平顶,安置40米高鹿回头雕塑还是不太可行。为了和山顶环境的协调,有利于观众对作品的欣赏,以及留有游览的余地,决定把雕塑的雕塑尺寸和建造结构缩小成高12米、宽4.9米的花岗岩石实体雕塑。

  工人对照石膏像雕刻

  在确定雕塑的形象之后,林毓豪制作了一米高的“泥塑”。随后,这个“泥塑”被拿到广州。当时在广州雕塑院跟着林毓豪学习雕塑的林尤壮是三亚保港人,他要根据这个一米高的“泥塑”进行放大,做出10倍的大型泥塑,然后封成石膏像。

  林尤壮回忆说,当时在广州雕塑院的一个露天的广场上,自己和助手一起,搭好架子制作10倍放大的泥塑。在泥塑完成之后,林尤壮在外层全部涂上厚厚的石膏,然后将里层的泥巴慢慢地挖去,最后做成石膏像。这个过程现在回忆起来感觉比较简单,但当时林尤壮整整做了一年,才全部完成。

  石膏像做成之后,林尤壮将石膏像做实。最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割,林尤壮将石膏像分成了200块,装上几部卡车,运抵鹿回头岭。此时,工作就转到了鹿回头山上,直到半年后雕塑落成。当时,在鹿回头岭上的作业面,林毓豪从福建邀请了20多名石雕工人,按照每一块石膏像的形状,拿出一块花岗岩进行比对雕刻。

  “这些工人都是具有一定技术的。”林尤壮表示,对他们的雕刻我们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对猎手和鹿女的脸部、以及鹿头等部位,一定要和石膏像完全相同,特别是要做到神似。“当时猎手、神女的头部,都是雕刻了两次才过关。”林尤壮回忆道。

  在雕塑进行组装的时候,林毓豪和林尤壮总是早出晚归,天天步行上下山。在打磨猎手和鹿女的脸部等五官的时候,林毓豪头戴长舌帽,用一条粗大的麻绳拴紧腰部,悬在半空中,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作业。天黑了就用手电筒照明,只见刀斧凿起落处,形象开始浮现。

  当时,陈人忠经常到雕塑建设工地,他发现,林毓豪常是肚子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渴了就喝一口凉白开水,直到晚上八九点的时候才回到住处吃晚饭。“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都守望工地。他把精力全部倾注在这座雕像上。当我们最后看到雕塑的时候,感觉神话在雕塑家的手中凝固。”陈人忠回忆说。

  200多块花岗岩石块是如何契合在一起的。林尤壮告记者,当时将200个石块进行依次编码。然后相邻的两个石块在雕刻的时候,相互留有凸凹的位置,以便在雕塑安装的时候相互卡在一起。当最后所有的石块组合在一起后,林毓豪和林尤壮两个人将结合处进行打磨,弥合结合处的缝隙。在修复了一个多月之后,鹿回头雕塑正式完成。

  雕塑成三亚标志性景点

  因为其较高的工艺,落成之后的鹿回头雕塑获得了不少奖项。据了解,鹿回头雕塑作品曾经荣获广州文学艺术首届红棉奖,参加了全国城雕作品展览,并在《美术》等国内外杂志上多次发表。雕塑落成之后,通向雕塑的路一直都是泥路,影响了游客前去观看。1988年年底赴任三亚市委书记的刘名启,专门拨出资金于1990年初将道路改造成柏油路。随后,三亚市以雕塑为中心景点,建成了鹿回头山顶公园。此后,鹿回头雕塑成为三亚的知名景区,每年都要接待数百万人参观。

  不少文化大家和名人在观瞻鹿回头雕塑之后,留下了名言佳句。1994年1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登临鹿回头公园的时候写下了“登高夜望奇甸,美景不胜收。灯万点,相辉映,似川流。不须逐鹿,山也回头,海也回头。”这首《诉衷肠·游鹿回头》,如今就刻在雕塑的附近,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雕塑给鹿回头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如今,随着南山景区、天涯海角等景区的发展,鹿回头雕塑的影响力不可和当年同日而语。日前,三亚市博物馆馆长孙建平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三亚市有意将雕塑确立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赋予鹿回头雕塑历史定位,更好地提炼和传承鹿回头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报三亚12月14日电)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