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低碳经济 创建洁净的海南国际旅游岛
低碳经济 创建洁净的海南国际旅游岛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蔡于博    2009-12-16

  12月8日,袁凯被一片绿色叶片包围着。

  生长这些叶片的植物叫麻风树(小桐子),跟小袁个子差不多高。680多亩一望无际的绿,漫过海南儋州市一片又一片贫瘠的山坡,在晚风的吹拂下发出细碎声响。小袁这位中海油海南小桐子科研基地的年轻经理,并不知道眼前这大片麻风树种苗种植基地上叶片的声响,正回旋放大成宏亮的中国声音,回击着遥远国度一个正在举行的重要会议上激烈的争论和发达国家对中国“做得不够”的减排指责。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减少碳排放。小袁眼前满山坡的麻风树正是世界公认的生物能源树,其果实可榨取生物柴油,出油率达30%至50%。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表示,麻风树生物柴油燃料排放的尾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0号柴油低5倍到8倍,二氧化硫和硫化物排放量低10倍,接近零排放,生物柴油在减少碳排放上的效果令人瞩目;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指出,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发展麻风树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正是海南以低碳经济为切入点、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验、最终建成国际旅游岛这“伟大一步”前不寻常的“一小步”。

  可再生能源:“转变”一小步

  所有变化都起始于毫不起眼的细小之处,海南“转身”也不例外。

  2008年9月,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2008年9月23日上午,在海南中海油东方化工城,中海油总公司投资兴建的年产6万吨小桐子生物柴油项目破土动工。尽管原定于2009年5月投入商业化运行的日期,一直拖到2009年12月才试生产,但作为全国首个小桐子生物柴油示范项目的率先运行,还是拉开了海南从低碳经济入手、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实验的大幕。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分别批准了中石油南充炼油化工总厂6万吨/年、中石化贵州分公司5万吨/年和中海油6万吨/年3个小桐子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项目。中海油是目前3家中推进最快、项目已建成并开始试生产的企业。”站在东方化工城内新建成的生物柴油高大生产装置前,中海油一位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让人意外的是,新装置目前使用的原料并非小桐子,而是被废弃的动植物油脂。“小桐子丰产期的到来需要四五年,使用废弃油脂只是过渡期的临时之举,3至5年内,我们将用小桐子逐步替换现有原料。过渡期内的小桐子原料,将从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收购,因为那里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小桐子项目尚未建成,最终我们还是使用海南本地种植的小桐子。”中海油新能源(海南)生物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师雅波说,目前公司正与四川大学进行育苗合作,同时也在测算租一片荒坡荒地,投入要多少,收益有多少,以便为大规模种植做准备。数据显示,海南目前每年消耗柴油80万吨左右,中海油生物柴油项目每年向海南仅能供应6万吨产品,这个占比可谓微不足道。但作为国家示范项目,又是石油三巨头中第一个进行试生产的项目,中海油目前带有实验性质的尝试和努力,将不仅可以为中国探寻到一个新的柴油替代品,也将为海南大量荒地寻找到经济利用价值,使海南通过生物能源,在低碳与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寻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和切入点。据了解,生物柴油将由海南省在2010年1月正式推广应用,推广后,当地有关部门将对生物柴油的碳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生物柴油项目行将投产,另一个以当地传统作物——木薯为原料,生产乙醇(酒精)的海南中石化70万吨项目又紧锣密鼓地进入了国家立项,并到了最后核准冲刺阶段。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在粗放式种植情况下,目前海南每年有50多万吨木薯产量,如果采用新品种、与老百姓签约种植,产量将会有大幅提高,原料应当不成问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木薯培育专家彭明说,与小桐子一样,木薯属于抗旱作物,且适合在坡地、荒地等贫瘠土地上生长,但木薯的产量更高,技术也更成熟,所以,更适合发展生物能源。

  除了生物能源,其他新能源的发展在海南也如火如荼。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海南将在陆上建12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23万千瓦,目前在建7个,每个项目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另外还将在文昌、临高、东方建3个、总装机容量为56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因为海上风电场不占地,且海风比陆风好。此外,河北英利集团也与海南省控股公司成立了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在海口搞太阳能发电;秸杆发电项目正在白沙和定安推进;沼气方面,目前海南省有28万个农户建起了沼气池,占宜建沼气农户的43%,农民使用沼气替代木柴、煤炭,用沼渣、沼液替代化肥,一年可增收7亿元,减排二氧化碳256万吨、节约木柴150多万吨。

  “海南是一个可再生清洁能源蕴藏丰富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已经或正在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还有未来可以开发利用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专家预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21世纪沿海地区和岛屿重要的补充能源。尽管与海南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相比,海南在开发利用方面还比较落后,但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切入点,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小步”已经迈开。海南省省长罗保铭透露,目前海南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达到了30.6%。

  在海口市区通往美兰机场的路边,由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叶共同构成的新能源路灯,已经成为这个海滨城市的新风景。湛蓝的天空下,随风旋转的风叶,正在指示着海南——一个洁净海岛的未来。

  海南国际旅游岛:“转变”一大步

  海南在清洁能源上迈出的“一小步”,其奔跑的终点就是一个洁净的海岛,一个阳光明媚、海水湛蓝、空气清新、原始热带雨林气息浓郁、游人纷至沓来的国际旅游岛。

  去海南的人,都想追寻和享受热带海岛所拥有的一切独特自然资源。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有不少距离。海南基础设施要投入、公务员工资要发放、老百姓要吃饭……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靠税收。税收从哪里来?只能靠大项目大企业。于是,备受争议的海南金海浆纸业建起来了,一些高污染的大项目来了……于是,海南“怪象”诞生了:单位产值资源消耗量高于发达省市、工业污染不断加重、农业生态保护形势严峻、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加重……

  2009年4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海南时指出,“海南的建设和发展都要以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海南有什么?海南的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第三、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四、空气质量全国一流、南海水质优于其他海域。毫无疑问,海南最大优势就是海南的自然环境资源。失去此,海南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然而,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低碳经济入手,将阳光、空气、水变成海南的经济效益?一个更大的实验——已报送国务院,并有望于年底前获批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走上前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目前,海南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阶段,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载体,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服务型经济,变潜在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为现实经济竞争优势,海南就有可能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区之一。

  “海南独特的自然资源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本,也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根本优势和生命线。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海南就失去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本优势,国际旅游岛无法建设,海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一句空话。”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研究所所长夏锋说,我国即将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因此,国际旅游岛建设要与建设环保特区(或者叫低碳经济试验区)结合起来。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经济增长机制转型。在海南建立环保特区,实现绿色发展,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示范和经验。“毕竟,经济发展方式怎么转,转变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实验,而海南正可以借助旅游岛建设,通过建立环保特区,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一次实验。

  何谓环保特区呢?按照迟福林的解释,就是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下,划定一个特定区域,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运用世界上先进的治理环境技术和治理机制,治理各种污染,采取严格、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标准进行工农业生产和从事经济运行、城市管理的特定区域。海南因为1999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生态环境状况整体上保持了全国最优状态;长期探索了生态补偿制度,具备了全面开展生态补偿制度试点的条件;且作为我国最大经济特区,中央赋予了海南地方立法权,具备在环境保护方面先行先试的条件,因此海南最有条件建立环保特区。“中国如果拥有了海南这样一个成功的环保特区,将不仅可以寻找到一条发展与保护新模式,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树立典型,同时也是中国履行碳减排国际承诺的具体体现。”夏锋说,后金融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将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结构乃至全球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某种意义上说,它比以往的工业革命影响更为广泛,意义更为重大。作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二氧化碳减排上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率先在海南建立环保特区,将是我国应对国际社会压力的重要举措。

  支持绿色增长:资金流向转变

  任何一项实验都离不开资金支持,海南正在进行的这项伟大实验同样如此。

  事实上,海南正在进行的以低碳经济为切入点、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验,已经让嗅觉灵敏的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发生了变化。一些有前瞻意识的商业银行,或未雨绸缪,或全力介入,不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比例,通过支持新能源这“一小步”去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大步”:总投资5亿元的秸杆发电项目,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8000万元贷款;总投资2亿元的6万吨/年小桐子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行海南省分行提供了1.15亿元固定资产贷款和3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中核集团在海南的一个核电项目,得到了来自建行、中行海南分行等多家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中银海南省分行还专门参与了河北英利集团在海南投资的太阳能光伏项目、广州水电在海南的建设项目以及诸多风电项目……

  在对新能源大举投放信贷之外,记者在海南采访期间,还时刻感受到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对商业银行神经的牵动。围绕着低碳模式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少商业银行正在精心谋划:12月9日,建行海南省分行就如何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召开了专题会议;12月10日,中国银行(601988)一个调研小组专门来到海南调研,目的是准备给予中行海南省分行在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更多政策和权限;与此同时,中行海南省分行还专门设立人员跟踪和研究当前最热门的低碳经济,把握其中的信贷商机;更有商业银行省分行建议总行设立低碳信贷部,以便加大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

  为什么金融机构如此青睐低碳经济?一方面,目前从事低碳项目的大多是大企业大集团,比如,6万吨/年小桐子生物柴油是由中海油旗下全资子公司操作,中海油集团为这个项目的贷款提供了全额担保;另一方面,这个项目的利润率也在8%到10%之间,前景不错。至于风电的电价,国家一般都有高达0.25元左右的补贴,且风电项目只是初始投资大,一旦投资完了,以后除了维修,基本上不需要再投入。“有风就有钱,10年左右就收回成本,银行应当抓住这一块。”海南省发改厅交通能源处一位官员如是说。

  “在整个海南今年的新增贷款中,投资新能源的贷款占比达到了20%左右。”一位金融机构统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的即将获批,明年金融机构在低碳项目方面的信贷投入还会加大。而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提供的数据也证明了整个海南省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投放方面力度的加大:从贷款投向来看,9月末,基础设施贷款、农业贷款及技改贷款新增较多,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下降明显,其中,农业贷款余额54.49亿元,比年初新增14.84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1.62亿元,较上月新增2.46亿元;技术改造贷款余额10.47亿元,比年初新增3.64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0.92亿元,较上月新增0.19亿元;信贷资源加大了对三农经济及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运行态势与国家政策意图较为吻合。

  当然,由于低碳金融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一些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都不太熟悉。因此,各商业银行仍在学习低碳金融业务知识,探索贷款工具的创新,不断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重点。

  有专家建议,发展低碳金融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不良率容忍度等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海南通过低碳经济实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验,是一个有示范意义的实验。”夏锋说,通过这个实验,我国可以在保护能源安全的同时,降低碳排放,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地方通过这个转变可以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银行在整个实验中,则可以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帮助并推动实验的完成,在绿色信贷发放中,完成信贷结构调整、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