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喊:拯救高濒危的海南长臂猿
呼喊:拯救高濒危的海南长臂猿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李文婷    2009-12-18

  本报记者 范南虹 实习生 王欣怡

  

  1985年,国家通过有关野生动物保护规定,海南黑冠长臂猿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资料照片)

  

  海南长臂猿。  本报记者苏晓杰2009年2月18日拍摄于霸王岭

  清晨的露水在曙光下泛出熙微的亮色,生活在霸王岭的海南长臂猿又开始了它们的第一次鸣叫。我曾无数次地跟随专家,在霸王岭里追踪、考察海南长臂猿,无数次地听见它们高亢、清脆的叫声,这叫声能在原始雨林传出很远很远。只是它们生动、灵巧的身影,在密林的掩护下,难以一睹真容。

  30年前海南长臂猿仅余7只

  海南长臂猿只生活在海南原始的热带雨林中,它们被国际保护组织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首。它们曾经广泛地分布于海南岛的高山密林里,直到1950年代以后,数量锐减,到1960年代达到濒危程度,1970年代末仅余7只。

  “长臂猿曾是海南岛的广布种。”刘振河,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写海南长臂猿,绕不开这位在国内完成了第一份海南黑冠长臂猿生态学研究报告的动物保护专家。

  1963年,刘振河第一次踏上海南岛,他和十多名同事一起,对海南岛鸟兽展开了一次摸底大调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海南岛的鸟兽资源进行的第一次系统、全面的调查。

  “在那次调查中,海南长臂猿数量已经大为减少,远没有历史记录的那么多了。”刘振河说,但是,调查队还是在海南的各大山区,如五指山、吊罗山、尖峰岭、霸王岭、黎母山发现了长臂猿,至少有6个市县分布着长臂猿。“当时,海南长臂猿还能看见。在尖峰岭时,调查队员住在林业局招待所,每天早晨都能在它们清脆的鸣叫声中醒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振河与海南长臂猿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同时,也是在这个时候,刘振河认识了另一个与海南长臂猿关系密切的人,他便是今年79岁的洪德威,先后担任过吊罗山林业局副局长、霸王岭林业局局长。

  和刘振河一起参加考察的徐龙辉教授,晚年时写了《海南岛动物考察散记》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他与海南长臂猿的几次近距离接触。徐龙辉眼中的海南长臂猿是雨林中的精灵,“它们上肢比下肢发达。手臂下垂超过膝盖,两臂伸开宽达1.7米左右;甚至其手掌比脚掌长。所以,手臂不但是采摘果实、捕捉虫子进食的主要工具,还和脚一样有行走功能。”

  解放后,新中国加快了建设开发的步伐,海南岛上大面积开荒种植橡胶树和其他经济作物,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栖息地面积急剧缩小,加上盗猎等因素,海南长臂猿从1950年代的2000只锐减到1970年代末的7只。

  20万元为长臂猿让路

  12月10日,海南日报记者在省林业局见到退休多年的洪德威老人。谈起海南长臂猿,年近8旬的洪德威滔滔不绝,言谈中饱含对这个雨林精灵的热爱。“从霸王岭保护站到自然保护区,我们经历了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当时强调的是发展生产,要辟出一块数千公顷的林地,来保护一个种群数量这么低的物种,当时反对的声音又多又强烈。”

  老人感慨地说,如果不是1960年代开展的海南岛鸟兽资源摸底调查,如果没有认识刘振河,他也不会认识到保护海南长臂猿的重要性,海南长臂猿可能早就灭种了。

  原来,考察期间,刘振河认识了尚在吊罗山林业局工作的洪德威,并向洪讲述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下降,其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而刘振河自1960年代与长臂猿惊艳一遇之后,便一直关注这个物种的生存状态,此后每年数次从广州到海南对其进行调查,了解长臂猿种群的动态变化。

  1971年,41岁的洪德威调任霸王岭林业局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后又升任局长兼党委书记。一把手的位置,使洪德威对林区内长臂猿的保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和他是多年老朋友了,只要回海南,我就会去找他。”刘振河告诉记者,通过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他和洪德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海南岛鸟兽资源调查摸底结束后,调查队立即向当时的广东省林业局上书,建议在海南建立一个封闭的、严禁狩猎的保护区,把海南长臂猿保护起来。这是关于海南长臂猿保护最早的呼声。“不过,这个建议书没有得到任何响应。”洪德威回忆,1977年底,长臂猿已是极度濒危。在刘振河不断游说之下,洪德威决定停止长臂猿经常活动区域(斧头岭)的采伐。“霸王岭林业局已经投资20多万元在这一区域勘查、设计、规划,还修了一公里长的采伐林道,购买了相关设备。”洪德威说,为了海南长臂猿,这一切都放弃了,1977年底,霸王岭林业局在林区内建立了长臂猿保护站,拨出营林经费作为保护费,抽调5名职工去看护海南长臂猿,并立即着手向广东省林业局申请成立自然保护区。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成立

  洪德威告诉记者,过去,有不少百姓很迷信长臂猿,认为长臂猿的肉有很强的保健作用,用长臂猿前臂骨头做成的筷子能辨食物毒性,而它们的爪子可以驱邪,所以有老百姓将长臂猿的爪子砍下来,装在红布包里,挂在小孩胸前。

  保护站成立后,由于保护级别不高,老百姓盗猎的情况仍时常发生。1978年,霸王岭一雌一雄两只海南长臂猿被人盗猎。随后,它们被林业局没收,并制作成标本。这让洪德威感到保护形势越来越危急,他加快了申报霸王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步伐。

  “报告递上去后,直到1979年才批复下来。1980年,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洪德威能记住他在位时,与海南长臂猿有关的所有时间和数据。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一成立,对海南长臂猿的专题研究也随之展开。1984年---1990年,刘振河带着《海南长臂猿种群生态研究》的课题,深入霸王岭,进行了长期艰苦的野外考察。

  林区一些退休老工人至今还记得刘振河。今年70多岁的冯大轩回忆,刘振河对长臂猿的感情很深。1983年,还是霸王岭林业局供销社职工的冯大轩无意中录下了海南长臂猿的鸣叫,刘振河听到录音后,大为欣喜,花了100元从冯大轩手中买了录音带。也可能正是这卷录音带,促使了刘振河后来在霸王岭开展长达数年的海南长臂猿种群生态研究课题。他把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霸王岭海南长臂猿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1986年,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此后,在几代动物保护专家和护猿人的努力下,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在缓慢增长和发展。到今年10月29日一个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海南长臂猿已从建立保护区之初的7只,增加到22只。

  “海南长臂猿生活在高处,它几乎没有天敌。”与海南长臂猿打了数十年交道,刘振河是爱之深痛之切。他说,海南长臂猿的天敌就是人类。因为它们喜欢鸣叫,易引起盗猎者注意,再加上繁殖能力低,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差,而人类开发对生存环境破坏很大,海南长臂猿要摆脱极度濒危的状态太难了。采访结束时,刘振河表示,虽然经过了近30年的努力,海南长臂猿的生存仍不容乐观,还需要国家加大保护力度,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

  (本报海口12月17日讯)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