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海岸新钟楼效果图。

位于长堤路的旧钟楼。(资料图)

西海岸观海台的新钟楼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工人们说,新钟楼呈八面形,建设装修很费功夫。李云川 摄 位于海南海口长堤路的钟楼,见证了海口的历史变迁,在许多老海口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如今,一座新钟楼正在西海岸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将于2010年春节前正式对外开放。新旧钟楼间,跨越了近百年的历史,新钟楼将以何种姿态亮相?旧钟楼又将何去何从?
新钟楼
春节前亮相 12月24日,一场浓雾从海上飘来,在离海边仅10多米远的西海岸观海台处,昌江籍农民工唐福和正在灯光的照明下,迎着浓雾操作吊车按钮。当他看到装满泥浆的手推车被送到正在建设的钟楼5层处时,脸上露出一丝快乐的笑意。
“我们新建的这座钟楼呈八面形,它将成为海口最漂亮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与唐福和同在一起干活的工人梁先生,望着钟楼周围的脚手架,自豪地说。
其他工人正种植着钟楼附近的绿化树,修筑柱形墙体雕塑。“我们知道这是市政工程,质量马虎不得。”几位正在干活的工人表示。
由于钟楼施工,观海台暂时无法对外开放。“2010年春节前,该钟楼和整个观海台景观,都将建成对外开放。”负责代建的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十分肯定地说。
提升品位与海岸和谐 “西海岸观海台正在建设中的新钟楼,作为海口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将提升城市品位,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
该负责人表示,西海岸是海口市突出沿海、提升中心的重要区域,具有风景秀丽的海岸线、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海口市的黄金旅游带、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海上休闲运动中心、高雅娱乐中心,是最重要的滨海景观区。然而,西海岸观海台空间效果不强,娱乐、文化和商业氛围欠浓,与整个景区的景观规划显得不太和谐。新建成的观海台钟楼旨在提升海口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展示特色地域文化,彰显城市魅力。
选择在西海岸观海台建设,还因为该处具有开阔的广场,便利的交通条件,处于视线开阔的城市标志性地段,且与大海相呼应,与整个西海岸相协调。
据了解,新钟楼的造型为古典风格,表现海口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内涵。钟楼采用钢筋混凝土仿砖塔结构,非承重墙体采用灰沙砖砌筑,外墙采用棕灰色仿石材质。全塔共5层、总高度为28.5米、建筑面积169.86平方米、占地面积36.09平方米。5层处四面均设电子钟,钟高4.5米,宽4.7米。
“工程有一定难度,整个外形呈八面形,转角较多,建设装修很费功夫。”工地现场一施工人员说。
记者看到,新钟楼一二楼层之间没有隔层,也没有台梯,只有金属爬梯。有关人员说,这是因为新钟楼内建筑面积较小,没地方建造台梯。2层至5层每层之间虽然有隔层,但同样只能靠爬梯上下。尽管尚未完工,圆尖顶的楼顶已初具雏形。
“建设观海台钟楼景区,并不像有人在网上所说那样,会破坏海边绿化设施,而是会比原先的绿化要求更高,景色更秀丽迷人。”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旧钟楼已成保护文物 新钟楼建成后,作为海口八景之一的旧钟楼又将如何呢?
“旧钟楼原属市园林部门管,2008年移交市文体局,接着又移交文物局,现在已交给我们作为近现代文物加以保护,钟楼外观作为景观性建筑仍然对外开放,但钟楼内部建筑和设施不对外开放。”负责管理长堤路钟楼的海口市文物局中共琼涯一大旧址管理处负责人说。
相关资料显示,1923年,海口商业发达,港口繁荣。但当时全市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给交通、商务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1928年,爱国商人周成梅发动海外侨胞捐款集资,仿照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于1929年在遥对入海口的长堤路兴建钟楼,以便统一时间。
混合结构的钟楼,高5层,占地16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塞缝。大钟设置在5楼,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当时大钟是一个辘轳卷上10多米的钢丝绳,另一端吊上一个大铁碗,利用垂直重量启动行走。吊砣从4楼垂落底层,历时两天,因此,每隔两天必须转动辘轳将吊砣卷上去,周而复始。但这落后的操作,已不能适应海南办经济大特区形势的需要,1987年,海口市将旧钟楼进行改建,采用了先进的电子钟记时。
长堤路旧钟楼使人们牢记海口久远的历史,观海台新钟楼将激励人们展望海口美好的未来。同样是钟楼景观,却有着不一样的景致和象征意义,两座标示性的钟楼,都将展现海口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