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孔明殿震后维修 游客照样能逛(图)
孔明殿震后维修 游客照样能逛(图)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许甲猛    2010-01-05

成都武侯祠孔明殿震后首次全面维修将于2010年5月完工

  成都武侯祠核心文物区标志性建筑――诸葛亮殿(孔明殿),正进行“5?12”特大地震后首次全面维修。不过别担心,游客朋友们照样能在维修期间一睹文物真颜。昨日,武侯祠博物馆发布消息,此次维修摒弃传统的封闭式施工,大胆采用开放性施工方法,将游客活动区域与文物维修施工区域分隔的方式,做到开放参观两不误。维修计划于2010年5月完工。

  曾两次维修这次是震后抢救保护

  作为武侯祠核心文物区的主体建筑,诸葛亮殿(孔明殿)整个院落过厅是武侯祠的标志性建筑。其中供奉着诸葛亮及儿孙的彩塑,大殿明间悬挂有治世名联《攻心联》,几乎所有游客到武侯祠参观都会在此合影留念。此前,孔明殿曾经历1993年、2005年两次全面维修,但2008年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使殿内文物和古建筑均遭到一定损坏,国家文物局批复了武侯祠博物馆申请的地震灾后抢救保护工程。

  开放性施工八根立柱撑起维修台

  “最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是文物维修中两个最重要的原则,因为不同文物具体形状不同,因此在文物维修现场往往能见到样式新鲜的维修工具和设备。昨日在维修现场最为扯眼的,莫过于孔明殿内支起的八根“柱头”。其实这是用四根钢管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并用脚手架连接,作用相当于立柱。为了避免钢管支撑损坏殿内地面,还在钢管下方垫了木板。

  据武侯祠博物馆调研员李亚红介绍,“开放性施工的核心要解决屋面维修不能掉东西的问题,因此在施工涉及的所有游客活动区域上方,必须搭建一个完整的、密封的平台,以起到承接物品的作用。”由于文物构件的特殊性,防护架的搭建不得利用建筑自身承力结构,甚至钢管不得与墙体和梁架接触,因此博物馆与施工方反复研究,在孔明殿内支起了这八根“柱头”。

  梁柱被遮挡高精度喷绘来替代

  孔明殿明间宽度约7米,一般情况下,游客进入殿内首先进行拍照,因此明间两侧钢管柱头间距以及殿外施工通道间距必须大于或等于7米。对此,施工单位成都市宏泰建筑有限公司编制了专题方案,并多次邀请国家文物局等单位的专家现场指导,最终确定了在大跨度平台和施工通道下方加足够数量的“八”字撑。

  为了不让游客在参观中留下遗憾,博物馆采用空间上垂直分层,将游客活动区域与文物维修施工区域分隔的方式,做到边施工、边开放。在平台底部、钢管柱头上全部贴了高精度喷绘,喷绘图案正是被遮住的大梁彩绘和梁架结构,满足了游客对该建筑的了解需求。

  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表示,此次工程由于开放性施工,既保证了游客参观的安全性,同时也使游客能够在参观的过程中对文物保护有更直观的感受,还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和工期,可以说是武侯祠文物保护历史上的一次创新。

  记者蔡宇摄影报道(本文来源:华西都市报)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