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30年来,海南导游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1999年,海南更是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导游管理中心管理兼职导游。2008年,海南专兼职导游突破一万大关,其中4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
“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的召开不仅对导游素质提出与国际接轨的更高要求,更是对导游管理体制进行探索的大好时机。”海南兴旅导游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旭认为。
25年,海南导游人数增长千倍
上世纪80年代初不到10人,现已突破1万大关,四成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
回首
1985年不足10导游
海南首批导游魏亚平回忆早期导游生活
“1985年,偌大海南岛只有不到10个导游。”提及海南第一批导游,身为其中一员的魏亚平如是说。现在魏亚平在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授课,除了偶尔带团外,他的主要工作为旅游教育。问及自己早期从事旅游业的经历,魏亚平立刻收起脸上的倦容,向记者娓娓道来。
[旅游线路]
单一的5天4晚游
魏亚平是广东人,不仅懂粤语,而且精通日语。语言方面的优势让他于1985年顺利进入海南当时唯一的旅行社——海南中国旅行社,开始导游生涯。
魏亚平对自己带的第一个团记忆犹新,“那是一个香港团。第一天我们游琼海万泉河、红色娘子军塑像、万宁东山岭;第二天游陵水新村港、南湾猴岛、三亚天涯海角、鹿回头、大东海、亚龙湾;第三天游苗村、黎村;第四天游通什民族博物馆、五指山、屯昌枫木鹿场;第五天回海口。”魏亚平告诉记者,这条线路之后两三年内他反复走过无数次。“以前的景点不多,除了部分特殊线路,大部分都是这种线路的5天4晚游。”
在众多景区中,魏亚平至今回味无穷的是少数民族村庄。“那时的村庄都是原生态的,还不叫景区。我们给苗村取名斗水河村,黎村叫蕃茅村。村里都是茅草房,而不是现在的瓦房。”随后,魏亚平情不自禁唱起黎族、苗族歌曲。记者很诧异魏亚平的语言天赋,他则谦虚地说,“我隔5天就要听一次,能学不会吗?”
[行程]
大部分时间不在景点在路上
由于旅游线路单一,导游的生活有些枯燥。其中,路上的“苦”令魏亚平记忆最深刻。“虽说是旅游,但我陪着游客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景点,而是在路上。当时没有高速公路,路况很不好,尤其是那时的线路都要经过五指山,那里的山路很难走,现在只需一个小时的路程,以前要走上两个小时。”魏亚平介绍,当时旅游的一大特色是,一辆旅游车配两个司机。“两个司机可以随时换班,避免漫长路途的劳累。”
“路边没有厕所,游客如果实在想方便只能路边解决。”魏亚平说,“那时的景区没什么购物点,通常我们带着游客走马观花地看看,拍张照,一个景区最多半个小时,少则10多分钟就可游览完。”
[客源]
建省后迎来首批国内游客
第一次接过香港团后,魏亚平以后接的团也全都是境外团,大部分是港澳同胞,东南亚华人、华侨,日、德、美等外国游客。直到1989年,魏亚平才开始接待内地团。魏亚平解释道,此前老百姓生活水平不高,海南岛岛内游客和国内游客很少。上世纪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8年海南建省后才迎来了首批国内游客。
大量接触境外游客,让魏亚平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特点。“日本人精神好,很少睡觉,他们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甚至会把买的各类糖果的价钱记得一清二楚;香港人很热情,他们通常会给我们一些小费……”
[服务]
软硬件与今天有天壤之别
“虽然导游少,但我们对待工作从不敢马虎。”魏亚平告诉记者,一次他接待了一个日本医生。“他跟日本旅行社一位导游到达香港后,又从香港带来一个导游,再加上我,一共3个导游陪他一个人逛海南岛。”由于这个游客选择了较高档次的服务,吃饭时他单独一桌,而其他三个导游共同一桌。“怎么我自己一桌?多无聊!”到吃饭时,游客才知道自己花钱买了“孤独”,于是他端着自己昂贵的饭菜来到3个导游处。说到这儿,魏亚平笑了。他说,当时的导游服务游客是绝对的诚信,很少有导游遭到投诉的。
作为导游,魏亚平总是努力把服务做到最好,但有时也会无能为力。有一次,5个日本人嫌坐汽车太慢,回海口时提出包机的要求。“那时不像现在,哪有飞机给他们包?”此外,当时住宿、通讯、购物点等服务都很不到位。“那时的电话不是直接拨号而要通过邮局转接,有时成功拨出一个号要一晚上……”魏亚平告诉记者,当时旅行社的软件服务和硬件服务与今天有天壤之别。
现状
记者从海南省旅游委获悉,截至目前,海南取得导游资格证的人数达到1.01万人。量上的变化惊人,质的变化也不容忽视。1999年,海南成立导游管理中心后,除了挂靠在旅行社的专职导游外,兼职导游开始大规模出现,由最初的2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5600余人。
海南导游队伍20年来不断壮大
如今兼职导游多过专职导游
90年代兼职导游不断涌现省导管中心应运而生
1988年,海南建省后,海南旅行社逐渐发展到三四十家,导游随之增加,但那时导游增加的速度还是不快。现为海口青年旅行社管理人员的蔡晓明于1993年进入导游行业,当时整个海南岛只有二三百个导游。“那时导游资格考试通过率不过10%。”说起导游证的获得,蔡晓明显出一丝骄傲与自豪,毕竟那时导游证不是那么容易考取的。
1995年,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导游迅速增多,更是出现不少兼职导游。为了便于管理,海南省国际旅游开发服务公司成立导游管理中心筹备部,专管兼职导游。1999年,海南兼职导游逐步增加到200多人,海南导游管理中心应运而生。自此,海南形成了专兼职导游齐头并进的局面。
2008年导游人数突破1万大关中级以上导游达三成以上
专兼职导游共同发展使海南导游人员迅速增加,到2002年,海南导游人数首次突破1000人。2008年,海南导游人数突破万人大关。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教育培训处处长吴长芳分析,海南导游队伍的壮大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如海南40%导游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其中,不乏有硕士、博士。按等级划分,中级以上导游达到3000多人。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不断涌现,如部分导游素质不高,坑蒙拐骗游客。现为海南一线导游的邓瑜已从事导游行业10多年,现在经常给年轻的导游授课。作为一名资深导游,她告诉记者,“导游界出现种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10多年来,海南导游整体上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导游素质在不断提高,对导游人员的培训管理也在不断完善。我和同行们都相信海南导游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当然这需要导游的自律。”
展望
“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将国内外的专家聚在一起,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出谋划策,必将很好地促进我省旅游建设。”海南兴旅导游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旭认为,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召开对海南导游素质提出新要求
海南导游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说起论坛给导游业带来的影响,孙旭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论坛的召开,不仅对导游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更是对导游管理体制改革进行探索的有利时机。”
孙旭介绍,目前挂靠在省导管中心的5600余人,有中级以上导游1800余人,其中不乏高级导游。其中,精通英语的导游1100余人,精通俄语、日语、韩语的也分别有几十人。“懂越南语、印尼语等小语种的也有一些。”孙旭介绍,海南导游的整体素质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要想与国际接轨,仍需要从语言、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海南旅游市场上还有一些导游服务不到位,存在欺客宰客现象。”孙旭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杜绝零负团费,否则建设国际旅游岛将无从谈起。“零负团费的产生和目前导游的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导游和旅行社捆绑式的管理模式对导游来说是个束缚。”孙旭认为,此次国际旅游论坛的召开必将促进海南导游管理体制的改革。
据了解,自1999年海南成立省导游管理中心后,专兼职导游分开管理。兼职导游挂靠在导管中心,专职导游由旅行社管理。但是,近年来,我省有部分专职导游开始挂靠在导管中心。孙旭认为,这是导游管理体制的一大进步。“海南导游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从上游管理上做文章。”孙旭介绍,内地很多省份对导游的管理实行双轨模式,即导游既挂靠在旅行社也挂靠在导管中心。“我认为,我省导游管理可以借鉴内地模式,因为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导游和管理机构相互制约,必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孙旭说。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